江南贡院位于哪里,江南贡院是什么( 二 )


江南贡院,堪称中国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一度因为考生太多有点“吃不消” 。 历史上,它曾数次扩大规模,受秦淮河、孔庙和学宫的制约,它的重心逐渐东移,最终形成了一个不规则扇形 。 这种形状在众多贡院中绝无仅有 。
清代18个贡院,除了江南贡院,其他贡院建筑群的形状全部为规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 所以,不少人都存在误解,认为江南贡院一直都呈正方形 。 晚清以前的确如此,不过随着考生越来越多,江南贡院不断扩建,形成了一个不规则扇形 。 明远楼始建于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明远楼是江南贡院的主体建筑,清道光年间重建 。 是中国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 。
明远楼平面正方形,三层木结构建筑 。 明远楼名称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而归厚矣”,底层四面为墙,各开有圆拱门,四檐柱从底层直通至楼顶,梁柱交织,四面皆窗 。 站在楼上可以一览贡院,它当时起着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 。
登临四顾,整个贡院一目了然 。 它是考试期间考官和执事官员警戒,发号施令的地方 。 现在明远楼为贡院正大门,大门两侧分别刻有:“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八个大字,道出了贡院的真正意义 。
楼下南面曾悬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 。 ”从联中也可看出明远楼设置的目的和作用 。 大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外墙嵌《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贡院的兴衰历史,碑文最后叹道:“今则娄百年文战之场,一时尽归商战,君子与此,可以观世变矣!” 号舍在明远楼东部和西部,为士子考试食宿之所 。 号舍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 。
白天考试,上层木板代替桌案,下层木板为坐凳,供考生坐着答题,夜晚取出上层木板并入下层,用来当睡觉的床 。 但因号舍长度只有四尺(相当于1.33米),人睡下去连腿都无法伸直 。 而且号舍没有门,考生需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防风雨 。
在考试的九天七夜里,考生答题和食宿全在号舍里 。 在每排号舍的尽头有一间粪号,谁去上厕所不能说话,只能用牌子来表示,牌子正反两面都有字,一面写着“入静”,另一面写着“出恭”,现在还有不少老年人以“出恭”指上厕所,就是由科举而来 。
由于秋闱时南京天气非常炎热,考生们吃住全在狭小的号舍里,因此,经常有考生因中暑生病、食物中毒导致意外死亡,还有的则是被藏在号舍屋檐等处的毒蛇咬死 。
每号巷门楣墙头上大书“字”号,排号以“千字文”文序来定 。 古代对士子参加考试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政策,号舍内有年龄最小的考生才13岁,最大的考生已有103岁 。 无论什么年龄层的都可以报考 。 但因考试所涉四书五经等海量诗书典章,因此,能通过预试到江南贡院进入乡试的,极少有“神童” 。 在江南贡院的考生中,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朝的尹枢,“应试时年已七十有余”,与其弟先后中状元,时人称“梧桐双凤” 。
号舍充分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因为考生不论高低贵贱,不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可参加科举,科考不仅是考核成绩,也是考核考生的人品 。 考生面前有一些考篮,是考生进考场时带进来的,里面装了一些干粮和考试用具如笔、墨、纸、砚等,但考生带的干粮必须切开,以防考生作弊 。
此外,士子进入考场时,为争先入场,拥挤不堪,曾经有人在入场时被挤下考场大门内右侧水池中淹死 。 直到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江南贡院担任主考官时,这一状况才有改变 。 林则徐通过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明定入场规则,并将各县士子何时何门点名先期布告,使士子按部就班入场,改变了入场混乱状况,因此留下“三度亲临棘闱中,雷厉风行革弊政”的佳话 。 飞虹桥是江南贡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史遗存,号称江南贡院的“三宝”之一,其它两宝分别是江南贡院明远楼与贡院碑刻 。 飞虹桥是科举时考试和阅卷的分界点,是古代科举防止营私作弊的见证和特别建筑,2002年10月22日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