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 。
古今完全不同的虚词, 我们只要掌握它们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 如《六国论》“而以六国破亡之颠故事”中的“故事”, 但是, 有些虚词, 古今都用它, 如《六国论》“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中的“颠覆” 。 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 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审阅, 不要以今律古 。
3, 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
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 用法灵活多变, 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 表达多种语法关系, 如“而”, 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代词用 。 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 可以表示偏正关系, 可以表示承接关系, 可以表示递进关系, 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 。
4, 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 。
古人称虚词为“辞”、“语辞”、“语助”, 可见, 虚词在表达语气方便的重要 。 一段文言文, 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 就会丢掉“性情”, 失去活力 。 若不用虚词, 就表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上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 。 学习文言文, 我们要反复吟咏, 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 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 。 如:“夫”、“盖”常表示发语, “者”常表示提顿, “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 。 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 。 越是常用的虚词, 用法往往越是灵活 。 如果确实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阅读时就可以扫除虚词方便的一大障碍 。
三, 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 。
文言中有些实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 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这就是词的活用 。 如果一个词已经活用成了别的词, 我们还按其原来的用法去解释, 就会讲不通 。 因此, 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结合具体语镜, 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 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来说是很重要的 。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 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就是使动用法 。 在古代汉语中,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 用于使动时, 后面就带宾语, 但这种情况较少 。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中古以后就改变了读音, 例如:“晋侯饮(yìn)赵盾酒”, 这就与及物动词的其他用法区别开来了, 但并不能一概而论 。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
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 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
3, 名词用作动词 。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 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 不再表示人或物, 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 例如:“籍吏民, 封府库, 而待将军”(籍:登记 。 《鸿门宴》) 。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 名词作使动、意动的较少, 但用着一般动词的则相当普遍 。 在古代汉语中, 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 。
4, 名词作状语 。
在古代汉语中, 名词常用作状语, 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 。
另外, 我们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区别意动和使动 。 在这里, 我们提供两种区别方法:第一,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是客观的, 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 是主观的看法, 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 第二, 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 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意动用法, 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 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 。
推荐阅读
- 学习知识|怎么学配音,零基础学配音
- 学习知识|发怎么组词,楼字组词
- 学习知识|杜怎么读,杜怎么读组词
- 学习知识|还怎么组词,还在的还组词
- 学习知识|扁怎么读,扁怎么读组词
- 学习知识|了怎么组词,P怎么组词七
- 学习知识|这个字怎么组词,普字组词
- 学习知识|菩怎么读,菩读音和组词的
- 学习知识|得怎么组词,里字组词
- 学习知识|霜怎么读,霜怎么读怎么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