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念力气功 佛教修行止的修习

佛教修行所采取的方法尽管千差万别 , 但归结起来 , 不外乎戒、定、慧三者 。 这三者应密切配合 , 才能产生修持的功效 。 虽然以持戒为基础 , 以戒来约束不良的行为而促发正定 。 而在修定有了成就之后 , 则可使得身心安定 , 自然能调伏烦恼 , 产生防非止恶的功效—即定共戒 。 有了定的基础之后 , 便可在安稳的心境中观察诸法的事理 , 生起智慧 。 如阿姜查说:“心借由专注一个禅修主题上而达到平静 , 这就是奢摩他(止) 。 ”“你必须建立些许多的平静和心一境性 , 然后用这个来审视你自已 。 ”“这是奢摩他(止)的基础便是促使智或毗钵舍那生起的原因 。 ”(《静止的流水》168页)又说:“你需要具备足够的定力和专注力 , 方能知道当下的情况——足够使清明和理解生起 。 ”(同上186页) 。 可见 , 修习禅定既能更好地持戒 , 并且由此而促发智慧 。 因此 , 修道者必须对修定加以研究 。 本文试对修定(止)的方法作粗略的探讨 。
一、止的含义
止者 , 内心专注於某一善法而不散乱 , 并能生起身轻安及心轻安 , 即是止 。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六中云:“轻安所持 , 於善所缘心一境性之定 , 即止自性 。 ”
二、修止资粮
修止先应具备充足的资粮 , 克服各种障碍 , 保持适当的姿势 , 才能使禅定功夫顺利地进展 。 此中分三:
一、具备资粮方面有二:
(一)、选择适当的精舍 。 如《清净道论》引经说:“为修习於定 , 舍弃不适合的精舍 , 而住于适合的精舍 。 ”所谓适合的精舍 , 应具备五种条件:(1)、其住所(离行乞的乡村)不太远、不太近而相宜於往返 。 (2)、日间不愦闹 , 而夜间又无声音;(3)、无虻、蚊、风、热及蛇触;(4)容易获得衣服、饮食、床座及医药;(5)有多闻者 , 如有通达阿含、(受)持法、持律及持论母等比丘长老等居住 , 时时可以亲近询问 , 能为解除各种疑惑 。
(二)、具备五种素质:《瑜伽师地论》(以下简称《瑜伽》)卷六十三说:修定者应:(1)获得随宜资具便生喜足;(2)好乐求诸善法;(3)於身财无所顾恋;(4)於生死及涅盘见大过患、最胜功德;(5)於加行堪忍勤苦 。
二、排除障碍方法有三:
(一)、五盖: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 。 《瑜伽》卷十一中说:贪欲者 , 谓於妙五欲随逐净相 , 欲见欲闻 , 乃至欲触;或随忆念先所欲受 , 寻伺追恋 。 嗔恚者 , 谓或因同梵行等 , 举其所犯;或因忆念昔所曾经不饶益事 , 而心生嗔怒;或欲当作不饶益事 。 昏沉者 , 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 , 不守根门 , 食不知量 , 不勤精进 , 省减睡眠 , 不正知住而有所作 , 於所修断不勤加行 , 随顺生起一切烦恼 , 身心昏味 , 无堪任性 。 睡眠者 , 谓心极昧略 。 掉举者 , 谓因亲属(国土、不死)寻思 , 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之事 , 心生宣动腾跃之性 。 恶作者 , 谓因寻思亲属(饮食、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杂物、国土、出家) , 或因追忆昔所曾经欢笑等事而心生追悔;乃至悲恋、涕泪盈眶 。 又於应作而未作 , 不应作而作之事 , 心生追悔 。 此恶作者 , 由前掉举引生 。 疑者 , 谓于师、法、(教)诲、(修)证等中
, 生起疑惑 , 由此不能趣入勇猛方便、正断方便 。 又於去、来、今及苦谛等 , 生起疑惑 , 心怀二分 , 迷之不了 , 犹豫猜度 。
(二)、十一种修定障难 。 《瑜伽》卷十三说:“定难差别 , 有十一种 。 ”(1)疑:於所显现光明色相不善智故 , 便觉有疑;(2);方便缓故 , 有不作意;(3)不善守根门;(4)有身粗重 , 多习睡眠;(5)极作功用 , 力励思惟 , (6)思求光明之相 , 此于见色若俱生时 , 希一得二 , 便生踊跃;(7)於世杂类起种种想;(8)于所修定 , 生起我慢;(9)多言论;(10)久寻思 , 令身疲劳 , 心不得定;(11)舍内修相续作意 , 愿乐於外谛视众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