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课文( 三 )


(3)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 来了风, 榆树先呼叫, 来了雨, 榆树先冒烟 。 太阳一出来, 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 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 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
(4)花开了, 就像睡醒了似的 。 鸟飞了, 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 虫子叫了, 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 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 。 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
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 同样富有诗情画意, 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 在她的心中, 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 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 是自由快乐的, 不受约束的, 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 。 它们的事情, 人不去干涉, 太阳也不过问 。 这样的感受, 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 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 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心情,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
三、教学建议
1.课始可以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 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 介绍她的《呼兰河传》,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
2.因为是略读课文, 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 充分地自主地读文, 在读中体会情感, 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 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 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 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 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 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 读出自己的体会, 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
3.可以引导学生背诵或抄写喜欢的段落, 积累语言 。
4.可以引导学生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 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见“相关链接”) 。
5.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倭”容易读错, 要提醒学生结合语境“倭瓜”识记, 还可以联系课外阅读中出现的“倭寇”来读准;“蚌”也要提醒学生读准字音;“瓢”可结合熟字“飘、漂”来认读 。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有人说, 萧红是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 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 她从来不用浇水, 任着风吹, 任着太阳晒, 却越开越红, 越开越旺盛 。 事实就是这样, 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 萧红就像是她笔下那北方庭院里的花儿们一样, 鲜明而热烈地开放, 泼辣辣地, 不娇贵, 不做作, 自由自在地开在阳光下 。 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 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 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 大气的文字 。
萧红的《呼兰河传》, 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 。 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 这个女子就从世间消失了, 只有31岁 。 但她把她对乡土农家的爱恋, 把她对生活的严肃思考, 传达给了她的读者, 世世代代的读者 。 在《呼兰河传》里, 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 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 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 自己的后花园 。 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 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
片段二:
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为什么“我”对园子念念不忘呢?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