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副教授 专访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程苏东:可以张扬 也不可以张扬( 三 )
当时程素冬正在协助袁先生编辑其学术散文集《学术之气象》,深知袁先生一贯主张“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注重青年学者学术格局的形成。对于《牧婧》的选题,既要系统梳理先秦以来“牧婧”演变的全过程,同时又要探究其理论变化,并在政治史的语境中加以描述和阐释——在程素东看来,这显然超出了他学术能力的控制范围。所以,虽然我很向往这一点,但我不敢真的迈出这一步。
袁行霈老师的这通电话重新点燃了程苏东的“野心”。
直到现在,程素冬还记得袁老师给自己的寄语:“既然决定做学术,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不是同龄人中最好的,也不是国内最好的,而是努力做一段时间世界上最好的!”
袁老师语调不高,但所说的话,字字入心。
△ 程苏东和导师在毕业典礼上的合影
教好书,悄悄学
博士毕业后,程苏东面临工作方向的选择。想继续做学问的他,把当老师视作了最合适的选择。
作为一名本科生,程素冬从接触的老师身上深深感受到了这个职业的魅力。教师的身上有着苏城东向往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一个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最直观的东西。除了学术的魅力之外,这也是程素冬日后选择当老师的重要原因。
真正站上讲台之后,程苏东愈发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这个东西是我喜欢的,所以我愿意为此付出代价。那么,对我来说,就不会有‘加班’了,因为做科研意味着只要有时间,就一定要去做,上课也不会觉得压力太大或者太累...作为老师,当你站在讲台上,首先会有一种神圣感,然后自然会兴奋起来。这不是需要牺牲的东西,而是一个让人感到非常愉悦的过程。”
在研究生课上,程苏东会告诉学生:“做学术的人,要想大问题,做小文章,不能反过来想小问题,做大文章。也正因如此,他始终保持自己的脑子里有一个“更大的问题”的轮廓,也正如他对学生们说的那样,“在学术研究中就把一系列想法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上,这样你的学术格局会比较大,否则就会变成一个技术工人。”
总结自己所走的学术道路,程素冬认为做学术工作是一件不引人注目的事情,需要细心、耐心和毅力,不断提炼你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的核心问题。提取核心问题并不那么容易——因为我们通常会遇到具体的问题,但核心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当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说明你在学术上已经成熟。
学术阶段的前十年左右时间——博士、博士后、青年教师,程苏东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从前的他也会淹没在很多具体的问题里面,提炼不出来一个问题,常常把自己困在一个逃不出的怪圈中。直到最近,他才好像抓到了自己核心问题的眉目。
2019年2月,程苏东入选中组部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除了授课,他也进入了自己研究的新阶段。“文本怎么来?经典怎么来?”即是他在当前阶段所提炼出的,也是将投身探究的核心问题。2019年2月,程素冬入选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第四批拔尖青年人才。除了讲课,他还进入了自己研究的新阶段。“文字怎么来了?经典是怎么来的?”这是他现阶段提炼出来的,也是他将要潜心探索的核心问题。
△ 《从六艺到十三经:以经目演变为中心》程苏东着
在这一生的行程中,程素冬似乎得到了一张豪华游轮的船票,却选择了一条小船——在外人眼里,他可以张扬,但在他自己心里,他却不能张扬。
图片来自于受访者及网络
推荐阅读
- 旅游生态文化“三轮驱动” 打造乡村振兴永泰样板——专访永泰县委书记雷连鸣
- 36氪专访 | 椰岛游戏 COO 陈闻:《江南百景图》上线扬州新地图,今年计划出海日本
- 湖北大冶:休闲农业吸引市民
- “哪些人更易感染?现有疫苗会失效吗?”一路畅通专访专家,“奥密克戎”究竟有多毒?
- 专访中疾控首席专家吴尊友:防范奥密克戎要特别注意这两点
- 囊肿会癌变吗?——专访海南省肿瘤医院超声科主任陈君耀
- 一名外科医生的“精”进之道——专访东营市首席医学专家、东营市中医院胸心外科主任闫云龙
- 专访黄河三角洲耐盐碱花生研究院负责人刘斌:科技在盐碱地上“幸福生花”
- 北大公石狮子 北大的公石狮子被人做绝育了,北大人的评论绝了,不愧是高材生
- 北大校长 北京大学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位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