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艳现状 《唐诗三百首详注》专家研讨会在南昌召开( 三 )


“老年在诗歌中变得越来越微妙,文字不令人惊讶,永不停息”。陶先生一生都渴望学习,直到晚年,他仍然一瘸一拐,放不下书,所以他可以成为后来学习的榜样。严谨细致是陶先生学术研究的特色,这一点在《唐诗三百首详解》中有所体现。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风,诠释了内涵丰富、典故众多的名篇。20世纪80年代,《唐诗三百首详解》风靡全国。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起初,王先生会回复每封信,但后来他有选择地回复,因为信太多了。王德宝曾经帮陶先生赢过信,知道陶先生最看重指出问题、提出疑问的信。“王先生思想开放,特别愿意指出《详解》中的问题。”王德宝说,这种谦逊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是《唐诗三百首详解》高质量的保证,能获得众多图书奖项,受到读者追捧,绝非偶然!
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楹联博物馆首任馆长梅世灿
《唐诗三百首》是研究诗歌的最佳读本

常艳现状 《唐诗三百首详注》专家研讨会在南昌召开


文章图片

"在20世纪80年代,热爱文学几乎是一种时尚."这也让当时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梅世灿有了学诗吟诗的想法,但当时他主要还是专注于自由诗。《唐诗三百首详解》出版后,梅世灿在同学的推荐下,第一次到师范大学东校区宿舍看望陶金燕先生。“我记得陶先生的地方口音,很和气。诗的精神越来越旺盛,让我立刻有了学习传统诗歌的冲动。”从此,陶先生像偶像一样留在了梅世灿的心中,《唐诗三百首详解》成为他闲暇时最受欢迎的读本。
后来,由于有了更多与陶先生交流的机会,梅世灿认真学习了传统诗词,他学习诗词的主要读物是陶先生的《唐诗三百首详解》。去了第五版后,梅世灿从头到尾都在咀嚼。因为《详解笔记》中的讲解和注释都写得恰到好处,他觉得熟读之后,能有效地提高读者的诗歌综合素养,增强他们的创作能力,就像学习书法、学习碑文一样。
每次见到陶老师,梅世灿都会向他请教诗学,询问诗歌教学的现状,或者听听他的诗歌心得等。,而陶先生总是循循善诱,口若悬河。比如陶先生曾经教他,诗写完了以后,不要急着拿出来,可以先放一放,三五天之后可能会有新的感悟;有些作品修改后,放一段时间可能会有新的认识。经过几次推敲,诗词会更加完美。“陶先生就像是我心中诗歌的灯塔。他的《详解笔记》一直是我的诗学教科书,引领着我一步步前行。”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詹爱斌:
读《唐诗三百首》感受古人生活形态
“江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成长,得益于陶金燕先生等优秀前辈的不懈努力,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詹亦斌说。
在谈及《唐诗三百首详解》40年的流行时,詹爱斌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唐诗三百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的注释和说明都蕴含着时代的印记,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常艳现状 《唐诗三百首详注》专家研讨会在南昌召开】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题材和文体,是书写和评价人生的有效载体。詹爱斌还认为,读者也可以通过阅读《唐诗三百首详解》看到古人的生活形态。“如今,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很多人都喜欢读《唐诗三百首详解》,应该能感受到前人生活的流动,从而影响自己的成长。“因为诗歌是一种生命形式,它可以连接不同的人产生共鸣。”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应该从《唐诗三百首详解》中得到的基本共识,也是一笔重要的财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