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坦类降压药原理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在高血压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 肾素为肾小球球旁装置产生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即血管紧张素原) 。当肾血流减少、远端肾单位钠浓度改变,交感性β-受体受到刺激则引起肾素释放,释放入血的肾素使肝内生成的血管紧张素原(一种α-球蛋白)裂解为十肽的无生物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Ⅰ (AngⅠ),AngⅠ经肺部的转换酶作用转换成八肽的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AngⅡ具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并可在肾上腺中变为七肽的AngⅢ,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产生并释放醛固酮,引起水钠潴留,使血压进一步升高 。此系统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这一机制,已产生了相应的抗高血压药物,如抑制肾素产生的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等)、阻止AngⅡ生成的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等)、AngⅡ拮抗剂(沙坦类药物)以及醛固酮拮抗剂(螺旋内酯) 。(二)细胞膜钠-钾运转、钠-钙交换异常在高血压发病和治疗中的意义 正常人钙离子与细胞膜的内层表面结合,使细胞膜稳定并抑制平滑肌收缩 。减少膜的钙浓度即会增加膜兴奋的易感性 。高血压病人多有细胞膜上的钠-钙交换机制异常,钙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增加 。而钠的跨膜电化学梯度又通过钠-钙交换调节细胞内的钙浓度 。即细胞内钠浓度增加既可使钙离子内流增多,又可使钙离子外流减少,故细胞内钠浓度稍微增加,即可使血管张力、阻力和反应性增加 。针对这一机制可以通过利尿排钠、阻滞钙通道阻止钙内流而使血压下降 。(三)植物神经张力异常的意义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ABP),发现人体血压循一定规律呈昼夜节律性动态变化,并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①体力和脑力活动;②交感、迷走神经昼夜节律性变化,如夜间交感活动和收缩压都呈最低水平,清晨即开始增加,几小时即达最大峰值,中午后则平稳降低,从下午4~8时又开始增加;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心周期紊乱;此外,还受组织器官缺血时激活的代偿机制的影响 。这一切都为神经调节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启示 。(四)细胞因子介入的危害性 已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可以全面而敏感地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及心血管的状态 。据信,ET-1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物质,ET-1的血浆水平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密切正相关 。ET-1的持续升高将导致血压的进一步升高,靶器官的进行性损伤 。血中VWF主来自血管内皮细胞,原发性高血压时也明显升高,而血中VWF的量与血管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着紧密的关系 。高血压的应力作用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始动因素,ET-1与其他血管活性物质及血液流变学异常又使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和释放VWP增加 。此外,还发现AngⅡ对靶器官组织有营养作用和促进有丝分裂作用,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肥厚和/或增殖、变厚 。这些发现,为针对细胞因子的介入进行逆转动脉及心室重构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满意请采纳
acei、arb、ccb、利尿剂!【沙坦类降压药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