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包含哪些舞种,中国舞四大类( 二 )


中国舞到底是什么?是一个舞种吗?都包括什么? 1、狮舞
广泛流传在中国各地的《狮舞》 , 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 舞狮含有祝福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的意愿 。 远在2,000多年前 , 汉朝通西域后 , 月氏(今克什米尔及阿富汗一带)、安息(今伊朗)等国 , 曾派遣使者向汉王朝献狮子等兽 , 汉代开始出现了石刻狮子等雕塑 , 同时也逐渐有了人模拟狮形的表演 。
2、中华鼓舞
中华民族对具有豪迈气势和号召力的鼓舞 , 情有独钟 。 早在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 , 就有关于击鼓撞钟「奏舞」的记载 。
后有汉画像石中的《建鼓舞》、南北朝石窟艺术中的《花鼓伎乐》、唐代敦煌壁画中众多的《腰鼓舞》画面 , 以及宋、明各代关于鼓舞的记载等等 。 至今中国各地均有不同风格的鼓舞流传 , 主要是气势磅礴的鼓舞 , 也有小巧俏丽、边唱边舞的小型鼓舞 。
3、大众鼓舞
山西洪洞等地的《威风锣鼓》相传源于尧舜时代 , 流传至今;表演者少则30人 , 多可达400人;庞大的锣鼓队伍摆出方阵、圆阵、梅花阵等阵势 , 锣鼓钹铙齐鸣 , 震天撼地 。
开封《大鼓舞》也是气势轩昂 。 流行于福建、台湾等地的《大鼓凉伞》 , 相传源于明代戚继光抗击倭寇得胜 , 民众欢庆起舞;男女合舞 , 舞姿轻盈活泼 , 还有一对老夫妇穿插打诨;富于战阵祝捷的热烈气氛 。
4、钹舞
钹是声音响亮的乐器 , 也是金光闪烁的舞具 。 击钹起舞 , 从古代传承至今 , 从中原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 。 边击边舞、飞钹出手是其特技 , 既是民间节日的表演技艺 , 也是佛教、道教及巫祭等宗教活动中的舞蹈品类 。
中国古代久有手执各种乐器起舞的传统 。 甲骨文中已有「奏舞」的踪迹 。 古文物中保存了完好的《钹舞》形象:霍熙亮先生在安西榆林4窟 , 摹绘了一组元代乐舞壁画 , 其中一幅可称为古代《钹舞》图 。
一半裸供养伎乐 , 头戴宝冠 , 长长飘带轻绕肩臂 , 开胯而立 , 张臂 , 斜倾身 。 左上方两个附飘带圆钹 , 似正从手中抛出 , 悬在空中 , 舞者动态在欲接未接之间 。 这分明是个抛钹出手、边击边舞的姿势 。

5、灵星舞
西汉建立 , 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 , 汉高祖刘邦为了安定国家 , 恢复生产 , 于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下令天下建立灵星祠 , 祭祀农神后稷 。
这个舞蹈将锄地、耕田、播种、除杂草、松土以及晒场、驱赶麻雀、收割、舂米、簸扬等农业劳作动作 , 都编入舞蹈中 , 含有歌颂农耕劳动、祈祝丰收的意愿 。

中国舞里面包含了些什么元素 一个成熟的古典民族演员在舞台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 是因为体现了“神”“形”“劲”“律”的高度融合 。

这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表现手段 , “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要素 , 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 。

八大元素
提、沉、冲、靠、含、腆、移、仰

提:

在沉的基础上 , 感觉气由丹田提至胸腔 , 同时以胸之力带动腰椎从微弯状一节一节直立 , 感觉头顶虚空 , 提至胸腔之气不能憋住 , 随着头顶虚空而感觉向上延伸 , 同时眼皮逐渐张开 , 瞳孔放神 。

沉:

在坐的姿态上通过呼气 , 使气息下沉 , 感觉气沉丹田 , 以沉气带动腰椎从自然垂直状一节一节下压而形成胸微含 , 身微弯状 , 眼皮随沉气慢慢放松 。

冲: 

在“沉”的过程中 , 用肩的外侧和胸大肌向8点或2点水平冲出 , 肩与地面保持水平线 , 切记上身不要向前倾倒 , 感觉腰侧肌拉长 , 头与肩相反 , 肩向左冲 , 头略向又偏 , 眼和冲的方向一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