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特色包括哪些方面,语言特色怎么分析( 三 )



其次,作者的感悟包含或暗示着时代和社会的影响 。 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来源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体验 。 因此,作者的感悟要保持个体的真实性,又不陷于个人心灵的“狭隘”圈子,而寻求与读者心灵的直接、广泛的沟通,以期获得读者的共鸣 。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描写作者一生中最难忘怀的一段生活,表现一个普通的日本教师对中国留学生的关爱,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经历的一次重大的思想转折 。 读者既能读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异邦师长的深情,也能看到中国人作为弱国于民备受异族人的欺侮的悲惨现实 。

再说形式 。 散文通常写自然风物、社会风云的一角,写名士凡人的一些片段事迹,抒写一缕情思,传达某种趣味 。 有人说散文姓“散”, “散”就是散淡散漫、自由灵活 。 这种自由灵活,表现为在服从内容需要的前提下,写法不拘一格,任意起止,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 。 我们读过鲁迅、朱自清、冰心的散文,它们无一不是精思巧构、自然顺畅而又奇妙独异之作 。 因为作者对所写材料十分熟悉,胸有成竹,能够为散文设计出最佳的结构蓝图,同时又具有娴熟的表现技巧,能轻松自如地使那结构蓝图得以实现 。

如细致探究,具体情况又各显不同 。 就结构而言,千变万化,文无定法 。 有的比较讲究章法,精心布局,形式显得缜密、谨严,读者很容易掌握其脉络、层次,如朱自清的《春》;有的只是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可辨,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还有的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在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如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 。

就笔法而言,细小处落笔,诗意盎然 。 散文作家的笔墨,总是在对人物事件的细微处、局部的精描细绘处见出精彩的 。 如朱自清的《背影》抓住父亲背影这一细节大做文章,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的情景不厌其烦地写来 。 正因为有这样的精描细绘,后面的“我的眼泪又来了”“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样的抒情语句才有出处,才落到实处 。 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景抒怀,其中对“像一条瀑布”的“一片辉煌的淡紫色”藤萝景况描写细致生动,淋漓尽致,占据了大量篇幅,分外引人注目 。 这些描写是抒情的起点或依托,是情思遐想得以飞动飘扬的缘由,是作者由小见大、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深刻哲理的基础 。 有人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这诗意就从这种精描细绘中来 。

就语言而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 。 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 。 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 而且,散文的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锻炼,又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 。 看看这样的句子: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春》)虽然平自如话,但写得很动情,很有韵味,有一种自然流动的节奏 。 有时作者也特意锤炼一些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分外引人关注,如冯骥才的《珍珠鸟》最后写道: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这是全文的点晴之笔 。 另外,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作者经常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现出文学语言的精彩,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 。 如《春》的结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