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呐喊包括哪些,《呐喊》多少篇( 五 )


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 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表现 。 “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
10、《端午节》的主人公方玄绰是小官吏又兼做教员 , 早年也曾觉醒过 , 后来却消沉了 。 他严于责人 , 宽于责己 , 思想严重退坡 , 喜欢“差不多说”的“精神胜利法” 。
11、《白光》是描写没落的旧式知识分子的小说 。 主人公陈士成参加科举考试 , 考了十六回 , 回回落榜 , 也没有捞到秀才 , 终于变得精神失常 , 最后投湖自尽 , 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 鲁迅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本质 , 对人物本身也作了彻底的否定 。
12、《兔和猫》描写一个家庭主妇三太太在夏天给她的孩子们买了一对小白兔 , 小说就围绕着兔的出现和消失展开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 , 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的同情 , 对随意欺凌弱小者的憎恨 。
13、《鸭的喜剧》以鲁迅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住在一起时的生活为素材 , 表现出两人深厚的友谊 , 同样也是爱的抒情 。
14、《社戏》所叙“我”的三次看戏 。 开篇用近三分之一篇幅写“我”在北京的两次看京戏 , 后用三分之二多的篇幅写“我”小时候在故乡去赵庄看一场社戏 。 两次看京戏都窝窝囊囊心绪极坏 , 而看社戏却是意趣盎然永生难忘 。
三场戏发生在两个地点:都市和乡村 。 有意味的是 , 三场戏都枯燥乏味 , 三场戏都没看到什么 , 看戏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 , 但作者的心情却截然相反 。
北京的两次看戏叙述中 , 透露的是一种沉重的压抑感 。 整篇小说的感情基调就是都市和乡村的对立 , 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衷心向往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
扩展资料
鲁迅《呐喊》自序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 , 后来大半忘却了 , 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 所谓回忆者 , 虽说可以使人欢欣 , 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 , 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 , 又有什么意味呢 , 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 , 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 , 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
我有四年多 , 曾经常常 , 几乎是每天 , 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 , 年纪可是忘却了 , 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 , 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 , 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 , 在侮蔑里接了钱 , 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
回家之后 , 又须忙别的事了 , 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 , 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 , 经霜三年的甘蔗 , 蟋蟀要原对的 , 结子的平地木 , ……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 。 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 , 我以为在这途路中 , 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 , 仿佛是想走异路 , 逃异地 , 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
我的母亲没有法 , 办了八元的川资 , 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 , 这正是情理中的事 , 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 , 所谓学洋务 , 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 , 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 , 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 , 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 。
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 , 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 , 在这学堂里 , 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 , 算学 , 地理 , 历史 , 绘图和体操 。 生理学并不教 , 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 。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 , 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 , 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 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 , 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