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历史上孝敬父母的典故( 八 )


24涤亲溺器

宋朝时期, 中国文坛活跃着一个杰出的人物 。 他既是著名的诗人、词人, 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 为“宋四家”之一 。 他还担任朝廷要职, 宋元祐年间, 他已官居太史, 一时间显贵闻名天下 。 但人们未必知道他是一个大孝子, 他就是黄庭坚 。 。
黄庭坚家有老母, 他侍奉母亲始终尽心竭力、极尽诚挚 。 按理说, 黄府侍婢众多, 料理老母亲的生活自是不用他亲自动手 。 但是, 每天下朝后, 黄庭坚都先探望母亲, 亲自侍茶奉水 。 最难得的足每天晚上他都要亲门为母亲涮洗便盆, 从不假手他人, 春夏秋冬从未间断过 。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铁面包公孝子心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 字希仁, 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 父亲包仪, 曾任朝散大夫, 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 性直敦厚 。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 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 当时28岁 。 先任大理寺评事, 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 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 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 回家照顾父母 。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

几年后, 父母相继辞世, 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 在封建社会, 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 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 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 一般情况下, 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 都会跟随去的 。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 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 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 可能是父母有病, 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 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

不管情况如何, 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 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 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

【篇二】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一只木碗

从前有个老人, 跟他的儿子、儿熄和孙子住在一起 。 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 他眼睛花, 耳朵也背, 双手还经常不停地发抖 。 老人无法照料自己, 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 汤匙也握不稳, 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 。 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 。

有一回, 老人吃饭时, 又把汤撒了一地, 碗也摔碎了 。 媳妇大为生气, 指着老人的鼻子大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一地, 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 。 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吗, 想把我累死呀!”于是, 他们不许老人上桌吃饭了 。 吃饭时, 他们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里, 给他一只瓦盆, 瓦盆里只有一点点饭菜 。 老人每顿饭都吃不饱, 还得经常挨骂 。 老人伤心极了, 常常一个人在灶后的角落偷偷眼泪 。

有一天, 老人的手颤抖得连那只瓦盆都端不稳了, 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 。 儿媳妇没完没了地训斥他, 老人一声不吭, 只是不住地叹气 。 夫妻俩商量:咱这爹, 什么都能被他摔碎, 长此下去, 咱得花多少钱给他买碗买盆呀, 得想个办法, 什么东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对了, 用木头给他做个碗 。 于是, 儿子找来了一快木头, 开始动手做木碗
你知道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 1.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 汉高祖第三子, 为薄太后所生 。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 他以仁孝之名, 闻于天下, 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 母亲卧病三年, 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 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 他在位24年, 重德治, 兴礼仪, 注意发展农业, 使西汉社会稳定, 人丁兴旺,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