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描写手法,描写包括哪些描写?( 二 )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 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 。 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 《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 “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 《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 自湖北漕移湖南, 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 为赋 。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 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 。 春且住, 见说道, 天涯芳草无归路 。 怨春不语 。 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

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 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君不见, 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 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

词的上阕, 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 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 并说明作用 。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 表意凝炼, 抒情酣畅, 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 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学生应加以注意 。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 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 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 羽林代士兵),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 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 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 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 青松如盖, 是静景描写, 山泉清冽, 流泻山石之上, 是动景描写 。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 流势增大, 从石上流过, 淙淙有声, 以动衬静, 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 可以动静结合, 也可以以静写动, 以动写静, 以动衬静 。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 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 “挂”字化动为静 。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 ”也是以声写静, 以动衬静 。 “山舞银蛇, 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摧发 。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