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对联,中国经典对联大全( 四 )


1.正对
指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相关或相似, 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 。 如:
墙上芦苇, 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中空 。
一派春光明四海, 万枝桃李艳三江 。
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 。
夫妇共谱劳动曲, 男女同讴致富歌 。
2.反对
指上下联内容相反, 对比鲜明, 这种对联往往从正反两面来说明同一个问题, 在对比中突出表达效果 。 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幸铸佞臣 。
莫忘当年创业苦, 春看今朝生活甜 。
又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
铺张浪费损家害国, 勤俭节约积少成多 。
3.流水对
也叫串对, 指一个意思分两句说, 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 上下联有承接假设、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 。 如:——
对联有哪些 对联, 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又称楹联或对子,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 对联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 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
【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 是一种对偶文学, 起源于桃符 。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 言简意深, 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 字数相同, 结构相同, 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 。 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 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 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 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 。 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 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 金炉香篆蔼千秋 。 ”观其形式与内容, 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 。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 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 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 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 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 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 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
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后渐渐发展为春联, 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
春联源远流长, 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 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 也是第一副春联 。 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 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 。 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 仍是个悬案 。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05年, 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
10副对联大智慧: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内煮乾坤
01
白马禅寺五观堂
两箸夹空, 更何恋红尘画饼
一钵洗净, 方得识白米香粥
人心繁复, 若被杂念蒙蔽了双眼, 痴恋纠缠, 便体会不到生活的美好 。
欲望无穷, 若贫穷时想着富有, 富有时想着更富有, 那人生何时才能有满足的时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