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音乐,如何赏析音乐作品(11)



(二)

音乐欣赏由浅入深有这么一个过程 , 即从感性(被音乐感动)到理性认识(探究音 乐知识)又回到感性认识(更深层次的欣赏)这样三个阶段 。 这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 。 一个学习乐器的人也许不一定就是一个很好的音乐欣赏者 , 因为他关注的是技巧 。 表达与理解不是一回子事 。 音乐有自己的语言 , 就象舞蹈中的一招一式都有自身的表达含义 , 音乐里的和弦、乐谱、速度、调性也有其含义 。 在刚一开始期间音乐能从感官上打动你 , 让你激动让你欣喜 。 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审美活动 。 可如果就此而已 , 你还是没办法去真正聆听音乐 。

音乐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 这种感染力不仅是对刚接触音乐的年轻人 , 对一个饱经风霜、历尽人间艰辛的老人也是如此 。 只是欣赏音乐的阶段不同 , 所带来的思想内容也就不尽相同了 。 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 你对音乐的理解还只限于感官感受 。 如果你在欣赏音乐中不是主动积极的 , 那么你也许就没法真正去领会音乐的真谛 。 比如〈蓝色多瑙河〉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 , 在感性认识阶段 , 我们会觉得它十分动听 , 其实我们仅仅只是被那起伏的旋律和三拍子的圆舞曲节奏以及这首名曲的故事名声以及其他因素所吸引 。 我们并不知晓三拍子的圆舞曲形式为什么这么吸引人;不知晓在这首曲子究竟由几首什么样的小圆舞曲组成;我们也不知晓斯特劳斯圆舞曲与其他圆舞曲有什么实质性上的不同 , 但首先我们会被吸引会被感动 。 如果你面对一曲好听的音乐而无动于衷 , 那才是最没办法的 。 欣赏音乐时你必须是一个积极的聆听者 , 绝不满足于简单的感官感受和无意识的欣赏 。 这样你才会去深入了解这首作品的其他内容 , 从创作背景到音乐流派以至于音乐曲式主题思想内涵艺术造诣等等 。 这样 , 你对音乐的感悟就会比别人更深 。 在感性认识的第一阶段 , 我们通常还会借用一些作曲家对曲目的标题或后人标注的文字说明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 比如<<献给爱丽丝>>这首贝多芬所作的钢琴小品 , 聆听中结合音乐加上标题文字的联想 , 我们就能很好理解这首温馨明快的抒情小品;又再如墨西哥作曲家罗萨斯的<<乘风破浪圆舞曲>> , 由标题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音乐所描写的那浪花飞溅,海鸥飞翔、在波峰浪尖中航行的自由愉快的心情;克莱斯勒的小提琴曲<<中国花鼓>> , 一听曲名就知道是由中国的五声音调来表现出热烈又欢快的情调 。 在浩瀚的音乐长河中有大量的标题性音乐 , 只要你愿意走进这音乐圣殿 , 你就会发现这殿堂堂中满是人类文明的精华 , 它就象一笔巨大的财富足够你受用一辈子 。

(三)

音乐欣赏在最初阶段 , 主要靠感官对音响的感受 。 动听的旋律 , 悦耳的和声 , 有规律的节奏 , 起伏的响度等等 。 都让人感受到的一种欣愉 。 一个音乐爱好者特别是音响爱好者大都有这样的感受:首先追求的是音效 。 一开始用音响器材来重播音乐 , 是聆听比较音响器材 , 对不同的重播效果比如节奏、音色、动态等等这些关于音响的概念涉及教多 。 至于什么内容、复调、赋格、对位 , 什么是塔兰泰拉 , 什么是奏鸣曲式 , 统统不知道 。 其实不完全是一部份音响爱好者不知道 ,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乐理概念 。 其实也没什么关系?音乐欣赏并不要求人人都是音乐家 。 每一个聆听音乐的人都会经历这么一个初级阶段 , 不管一开始他听流行歌曲或是听通俗交响音乐 。 这些年来 , 我也看到有这么一个现象:有一些年青人 , 主要是中学生 , 如果他在孩提时没有受到音乐文化的熏陶 , 他将很快就迷上如迈克尔.杰克逊之类的摇滚音乐且很快变成一个执迷疯狂的追随者 。 因为他们一下子就被那种疯狂的节奏和刺激的声响所迷惑 , 至于内容是什么 , 他们不理解 , 也不会理解 , 跟那些有理智的摇滚乐爱好者相比 , 他们只算是小儿科 。 有时侯在电视台也会播出一些垃圾音乐节目 , 尽管不多却叫人恶心 , 但这些节目却有着一大群追随者 。 我们再不能说在社会主义中国的电视节目里上演的都是健康向上的节目 , 有时侯也会考虑的赞助广告收视率 , 一个被动的 , 毫无鉴别能力的人很容易把糟粕当精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