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怎样繁殖后代,螳螂繁殖后代的方式( 三 )



为什么雌螳螂会将与其交配的雄螳螂当作食物吃掉呢?这可能是因为雌螳螂在交配、繁殖、产卵的过程中 , 必须消耗大量的体能 , 因此交配时的雄螳螂就成为其最方便的一种食物了 。 这种现象虽然看起来十分残酷和野蛮 , 但雌螳螂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来摄取能量 , 从而成功地繁衍后代的
螳螂是怎样生育的 螳螂的身体结构: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 , 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 , 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 , 身体流线型 , 以绿色 , 褐色为主 , 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 , 即前肢 , 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 , 大刀钩末端有长有攀爬的吸盘 。 头部呈扇形 , 较小;复眼突出 , 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 , 晚上在灯光下呈现黑色 , 单眼 , 在两眼之间有3个小点即单眼;触角细长;颈部可180度转动;咀嚼式口器 , 上颚强劲 。 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 , 胫节镰刀状 , 常向腿节折叠 , 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 , 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 , 后翅比前翅要薄 , 边缘透明色 , 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 , 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 。 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 , 中、后足适于步行 , 但有时前足也会用来保持平衡 , 发育呈变态发育 。
螳螂的繁殖方式:
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 , 既不产在地下 , 也不产在植物茎中 , 而是将卵产在树枝上或灌木秸秆上 , 重点是一高出为主 。 交尾后2天 , 雌性一般头朝下 , 从腹部先排出一层泡沫状物质 , 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 , 然后再盖上一层泡沫状物质 , 至少要产七层 , 像千层饼一样 , 使卵透气变成若虫时容易钻出 , 卵鞘很快凝固 , 在没干前粘性很大如同面筋 , 风干后形成坚硬的卵鞘 。 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 。 卵产于卵鞘内 , 每1卵鞘有卵20~40个 , 排成2~4列 , 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 。 次年初夏 , 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 。 若虫蜕皮数次 , 发育为成虫 。 为不完全变态 。
螳螂的生活习性:
螳螂是肉食性昆虫 , 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型动物 , 在食物匮乏时也会靠植物充饥 , 但比较罕见 。 在荒草中比较多见 , 在田里和人工绿化带很难遇到 , 生性残暴好斗 , 在幼虫时就会有互食现象 , 雌吃雄的现象比较常见 , 螳螂密度较大时 , 会出现雌吃雌现象 。 分布在非洲南美洲以及东南亚的大型螳螂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 。 螳螂会通过自身颜色本能保护 , 但不能像变色龙一样变色 , 比方说绿色的螳螂会躲在草丛中 , 棕褐色的螳螂有时会在树干上发现 , 有的有拟态 , 像花螳螂可以模仿花的模样 , 借以捕食多种昆虫 。 动作灵敏 , 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 。 它只吃活虫 , 人工饲养时也可以混合饲料为主可杂食饲养 。 受惊时 , 振翅竖起 , 身子向后 , 腹部翘起 , 保持戒备姿态 , 具有相当强的条件反射 , 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 。 常见于灌木丛中而非地面上 , 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 。 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 , 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 。
螳螂的寿命一年一代 , 在赤道热带雨林附近可发生一年两代 , 一只螳螂从出生到寿终的寿命约有六至七个月左右 。

螳螂是怎么繁殖后代的 螳螂雌虫选择树木枝干或墙壁、篱笆、石块上、石缝中产卵 。 产卵时先由左侧附腺分泌泡沫状蛋白物质于生殖腔开口处 , 右侧附腺分泌出二酚醛类物质 , 使分泌的蛋白物质凝固为一层较坚硬的外壳筱盖在卵块外面 , 形成卵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