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为武反映了古人怎样的情感,如何理解止戈为武( 二 )
止 , 计量单位 , 半步的意思 。
周代以八尺为一步 , 秦代以六尺为一步 。 武取止戈二字组合 , 取其“半步为安全范畴“的意思 。
【释义】“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 , 所以要能止战 , 才是真正的武功 。 后也指不用武力而能化干戈为玉帛 , 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 。
扩展资料
传统的说法就是“制止暴力就是武” , 而随着社会变迁 , 腐儒没落 , 以及古文字方面的研究 , 止戈为武有了另一种解释 。
1 , 止的意思 。
趾、止——---《汉书·刑法志》:“斩左止 。 ”颜师古注:“止即趾 。 ”可见趾与止同义 [1] (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6页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止,“趾”的本字 。 象形 。 甲骨文字形 。 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 。 本义:脚
2 , 武的意思 。
“武”字是个合体字 , 按古代造字法的“会意”,“武”从止、从戈 , 由止、戈二字合起来成为“武”字 。
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 止在甲骨文中实则为人的脚趾的象形
甲骨文中“武”字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足戈并立” , 左边画一个“足型” , 而右边画一个“戈型” , 二者组合成其雏形 , 并以象形取意 , 即立足持戈 , 是一种静态 。
在此基础上字体由左右结构 , 变成了上下结构 , 近而形成了“止戈竖立”的组合 , 此时最大的变化在于“足型”被“止”字所代替 , 而“戈型”被“戈”字所代替 , 使字的象形具体化 , 其意是持戈而行 , 处于一种动态 。
进入青铜器时代 , 金文中的“武”字 , 已由象形向会意方向发展 , 并形成“动静”结合的字体 , 笔划粗细一致 , 结构相对协调 , 以适用于人的习惯认识和记忆 。
在金文中 , “止”依然构成人的脚趾之形;在篆文中“止”依然如此 。
从甲骨文中“武”字的变化看 , 其原始本意似乎应该是这样的:或持戈静止而立 , 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 , 欲与人、欲与兽斗 , 与人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 , 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 。
从甲骨文、金文的“武”字 , 到如今的“武”字 , 经过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 古代的先人与现代的后人 , 对“武”字的理解是有区别的 , 最直接的原因取决于它的实用性和扩充意义 。
3 , 止息干戈
至于“止戈为武”的说法,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 。
《康熙字典·止部》载“《左传·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为武 。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沿用:“楚庄王曰:夫武定武戢兵 , 故止戈为武”的说法 , 书中又进一步强调:“武 , 从戈从止 , 有阻止动武的含义” 。
汉时也常有“以武禁暴整乱 , 止息干戈”的提法 。 在古时“干戈”是两种用途不同的兵器 , 戈主以攻杀 , 干主以防御 。 在战争交斗时 , 常常是一手执戈 , 一手持干 , 类似后来的矛与盾 。 “干”为象形字 , 上面一横指的是“干” , 下面的“十”指的是“戈” , 有“以干抵戈”的意思 。
大动干戈是指将武库中的兵器都拿出来 , 充实于军队而准备打仗 。 毋庸质疑 , 动干戈或大动干戈 , 就是用武力的一种形式 , 而止息干戈 , 就是以武禁暴 。 与“武”字的本意有本质的区别 。
很显然《左传·宣十二年》中的:“楚子曰止戈为武”是对“武”字的错误认识 , 以至影响到今日 。
从文献的整体看 , 古时对“武”字的理解 , 主要是引申意义上的“武” , 即上要手持兵器 , 下要步走行军 。 而其他方面的含义都是后人赋予的 。
推荐阅读
- 降压药吃多了会怎样,一次性吃了大量降压药
- 【海棠花】最美不过海棠花,搜集了这么久终于全了
- 【叶子】吊兰换土后叶子黄了怎么办
- 【养殖】蝴蝶梅怎么养,叶子黄了怎么办:养殖方法,注意事项
- 历史地理知识|你现在在哪里用英语怎么说,你去哪里了英语怎么说
- 人这一辈子,你可以聪资过人,但绝不能少了良知
- “核酸小屋”不便民?网友吵翻了 网友吐槽检测效率更低了
- 女人到了中年,真正能体现东方之美
- 老公开始嫌弃你,到底会有哪些表现,证明不爱你了
- 娱乐知识|姑娘你怂了原创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