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人生的艺术化( 三 )


以梁启超、朱光潜、宗白华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一脉主要体现为这种情致 。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明确提出了将生活“艺术化”的主张,并对其内在精神与实践方式作出了自己的阐释 。 他把“艺术化”与“趣味化”并举,提出其精神即在于“无所为而为”的以大我化小我的生命精神,是不执着于成败、不执着于得失的享受具体创造过程本身的生命情致 。 他倡导把这种趣味精神贯彻到劳作、学术、教育等相关实践活动中 。 30年代,朱光潜发表了著名的美学著作《谈美》,正式确立了“人生的艺术化”命题的理论表述形式 。 朱光潜以“情趣”作为艺术的核心,强调艺术创造与欣赏的统一,要求人生也应该像艺术活动一样秉持“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实现创造与欣赏、入与出、动与静的和谐 。 30、40年代,“人生艺术化”的命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现代许多重要的美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士等也都涉及了这一命题 。 宗白华早在20年代就提及过相关的概念 。 30、40年代他对“意境”理论的建构与阐释,使“人生艺术化”的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 宗白华深刻地窥见了艺术意境的生命底蕴与诗性本真,他指出“意境”的底蕴就在于“天地(宇宙)诗心”,它具有直观感相、活跃生命、最高灵境三个层面,是至动与韵律的和谐;每一个具体的生命最后都可以通向最高的天地诗心,自由而诗意地翔舞 。 梁、朱、宗等人的思想均从艺术之美化入,发掘了生命的坚守与大气、深沉与灵动、自由与超越 。 它们共同体现了对于艺术之美的内在精神的把握,体现了对于人格情致与生命境界的诗性理想 。
我以为,这才是“人生艺术化”的真义 。 这个艺术化建立在对美和艺术精神的深度理解上,它要求把艺术的美从形式与技巧的层面提升起来,导向内在的美丽情感与高洁情致;也要求把人与生命的品格从个别的外在的技巧性的要素中提升起来,导向整个人格情致与生命境界的美化 。
怎样理解“情趣愈丰富, 生活也就愈美满, 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 ” 人生艺术化, 是种意境, 是对于真、善、美理解的一定层次 。
一、人生艺术化相关理解:
【怎样理解人生的艺术化】美的产生需要人的参与, 没有人的参与就无从谈美 。 同样, 人的生存也离不开美, 离不开艺术 。 艺术与美是在人生土壤中滋生出来的, 没有它们人生也将了然无趣 。
另外, 艺术和美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弥补人生的缺陷, 使人超越自然的限制和实际人生的牵绊, 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实现生存的艺术化 。
二、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的内涵:

  1. 人生的拳色化
  2. 人生的严肃化
  3. 人生的超脱化
  4. 人生的情趣化

怎样理解文中所谈的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艺术化是种意境, 而且是对于真、善、美理解的一定层次 。 而艺术, 又分中西方化, 东、西方的审美角度或多或少受各地域的文化影响 , 以儒家与道家而言, 是以近山亲水而论自然之美结合自身的人生观、生活观而道艺术人生 。 对于生活的理解, 也是种艺术, “艺术”一词一直是值得争议的一词, 因为文化, 因为生活习俗, 或者说是思想 。 艺术人生 在于我的理解范围 入乡随、达观自在 、 乐山乐水 、 叹文希义 、潇洒超脱, 这便是艺术人生 。
如何理解艺术化的生活和设计的艺术化方向 把人生和艺术相联系, 以艺术作为人格培育的重要手段是中国传统文化“诗”教、“乐”教的悠久传统 。 而把艺术境界作为理想人生的重要尺度, 崇尚艺术化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境界, 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富有代表性的人生理想 。 但是, 这种对艺术、美和人、人生之关系的态度, 这种深蕴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崇尚艺术化的人生旨趣与理想, 始终没有上升为明确的理论话语 。 相对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说, 品味和欣赏角度的提升和转化, 恐怕就应该是你在将人生艺术化之后, 最先感受到的不同之处了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