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水旱盆景概述( 二 )


中国传统山水画论中将石比作骨骼, 水比作血脉, 林木比作衣服, 又有“山因水活”、“树使石生”之说, 这说明了自然界景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
水旱盆景的长处正是在于能塑造这种有山有水、有树有石的“完整”景观, 故很有利于表现优美的画境 。
水旱盆景的画境主要通过布局来表现 。 由于水旱盆景中的景物丰富多样, 颇具对比而又能协调统一, 故在布局时与中国山水画有许多相通之处, 如主次分清、疏密有致、虚实相生、露中有藏、顾盼呼应、刚柔相济、高低相宜、动静相衬、轻重相衡、粗中有细、平中有奇、巧拙互用等等 。
在水旱盆景的布局上还有许多与中国画相通之处, 如散点透视、节奏韵律、色彩处理等等 。 所有这些原则的运用构成了水旱盆景的“画境” 。
水旱盆景的创作, 首先要营造出具有自然美的生境, 然后进一步表现出富有艺术美的“画境”, 使景物呈现出生动而鲜明的神态和个性, 最后还要使观赏者从生境、画境中激发出美的感情、美的意愿、美的理想, 从而联想到景外之景, 领略到景外之情, 达到情景交融、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境地 。 这就是追求理想美的“意境” 。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 中国盆景是一种文人艺术, 它与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以及其他种类的文人艺术一样, 都以意境为追求的最高境界 。
意境也可以说“诗境”, 即诗所表达的境界 。 水旱盆景所追求的意境, 与山水诗也是相同的 。 在表现大自然景物的时候, 虽然也顾及自然的原貌, 但绝不是照搬, 而是注入了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 化景物为情思, 使观赏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
诗的另一个特点是言简意赅 。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 无论是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还是郑板桥的“高歌一曲斜阳晚”, 寥寥数语, 无不具有丰富的内容 。 在水旱盆景中, 三两杂树、一湾清水, 常常表现出深远的境界:数株老树、几块石头, 往往引发起无穷的联想 。 这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出无限的艺术景象 。
同山水诗一样, 水旱盆景也可以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 或雄浑, 或豪放, 或婉约, 或含蓄 。 与园林艺术一样, 水旱盆景最适宜表现优美的境界, 在宁静中蕴藏一种动的韵味, 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 这种感受从生理的角度来说, 可以永远为人们所接受 。 社会愈是向现代化发展, 人们愈需要这种宁静的环境 。 象征和联想是创造水旱盆景意境的常用手法 。 中国历代文人赋予某些景物以特定的象征意义, 如以石象征永恒, 以水象征智慧, 以树木象征人的品格等等 。 在水旱盆景中, 恰当地借助于这些象征意义, 可以丰富观赏者的联想, 加深作品的意境 。
水旱盆景常常借用一些山水诗词的题材, 或根据其所表现的意境宋创作 。 当然这些诗多是脍炙人口, 稍有文学修养的人都能理解 。 这样, 当人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 便会联想到有关的诗词及其意境, 从而提高了作品的欣赏价值 。
中国园林离不了园名及题匾、楹联等, 中国画则多有题咏, 水旱盆景也不例外, 一般在作品完成以后, 根据其主题和意境, 用凝练的文字为其题名 。 题名往往能扩大和延伸盆景本身所能达到的境界, 增加作品的诗意 。 当然也不要为题名而题名, 正如有些诗可以无题 。
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 在水旱盆景中也可以适当放置少许建筑、人物、舟楫等小摆件, 以表现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 如柳塘放牧、清溪垂钓、冬山归樵等等, 创造出一种生活美的境界, 使观赏者有身入其境之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