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
①于是乎书 。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 (《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 )
④吾尝疑乎是 。 (乎:对 。 )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论语》)(乎:对 。 )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 (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 。 (《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 (尔:比 。 )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 (《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 不能作宾语 。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 。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 。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
①秦王恐其破壁 。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 (《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 (《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
推荐阅读
- 学习知识|又a又b式的词语有哪些,A又A三个字
- 学习知识|厨师培训去哪里,日照本地厨师培训学校
- 娱乐知识|解白马之围的是谁
- 娱乐知识|是谁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中国什么时候甩掉贫油国的
- 娱乐知识|楚乔传星儿是谁的女儿,星儿身世第几集揭晓
- 娱乐知识|曾经的王原创是谁,曾经的王原创到底是谁
- 娱乐知识|米奇沃克斯是谁,米奇沃克斯为什么回国
- 娱乐知识|许家印老丈人是谁,许家印的同学都有谁
- 娱乐知识|师说作者是谁,师说作家作品
- 娱乐知识|194是谁的平方,18是谁的平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