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怎么形成的,雪形成的过程结构图( 三 )



水汽饱和
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 叫做饱和水汽量 。 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叫做露点 。 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 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 。 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 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 也就是说, 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 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 。 例如, 空气温度为-20℃时, 相对湿度只有80%, 冰晶就能增长了 。 气温越低, 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 。 因此, 在高空低温环境里, 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空气里有凝结核
有人做过试验, 如果没有凝结核, 空气里的水汽, 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 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 。 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 。 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 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 。 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 。 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 。 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 。 所以我们有时才会见到天空中有云, 却不见降雪,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采用人工降雪 。
雪是怎样形成的 雪: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 。 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 。
雪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 或指落下的雪;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 。 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 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下雪的机会较微小 。
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 就是雪 。 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 小水滴结成冰晶, 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 就是下雪了 。 冰融化时会吸热, 所以地面气温会比下雪时低 。
扩展资料:
雪大多降自雨层云和高层云, 降水强度变化较慢;冷天积雨云的降雪有阵性特征, 称为阵雪 。
降雪由大量不同大小的雪晶组成, 一般小的比较多 。 为了描述同时下落的雪晶群体的大小分布特征, 常用雪晶谱或雪晶溶化后的溶液谱 。  
雪晶主要是在云中凝华增大的, 首先在冷云中通过冰核的作用产生冰晶, 通过凝华(冰晶过程)长大成雪晶, 以后还能撞冻过冷水滴而长大 。 雪晶撞冻过冷水滴很多时, 外形会改变 。 雪晶具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这同它们生长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 。
降雪量同所有降水量一样, 用相当的水层厚度来度量, 单位是mm 。 实用上有时也用降雪在平地上所累积的深度来度量, 称为积雪深度 。
雪花多呈六角形, 花样之所以繁多, 是因为冰的分子以六角形为最多, 对于六角形片状冰晶来说, 由于它面上、边上和角上 的曲率不同, 相应地具有不同的饱和水汽压, 其中角上的饱和水汽压最大, 边上次之, 平面上最小 。
【雪是怎么形成的,雪形成的过程结构图】参考资料来源:

雪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 就是雪 。 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 小水滴结成冰晶, 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 就是下雪了 。 冰融化时会吸热, 所以地面气温会比下雪时低 。
1.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 。
2.充分的水汽 。 3.0℃(冰点)以下 。 如该冷空气相当强烈, 并带着湿气, 1℃至10℃的气温同样可以降雪 。
能降雪的地方:气候区属中纬度至高纬度(即大约于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地方就会有降雪的机会, 如果于低纬度地方中有些地势高于海拔2000米的中山或高原也有同样的机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