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纸是谁发明的人,学生最讨厌的十大发明( 四 )


纸莎草是一种高大的草本植物, 外形有点像芦苇, 可长到4米高 。 这种植物的故乡在埃及 。 数千年前, 尼罗河两岸肥沃的冲积平原上曾遍布它的足迹, 而现在它在埃及早已绝迹, 在非洲只有苏丹和叙利亚的少数地区还有生长, 欧洲的最后一批纸莎草在西西里岛锡安河畔锡腊库扎附近正濒临凋萎干枯 。 这主要是河水的污染造成的 。
对纸莎草的衰亡, 人们十分痛惜 。 这不仅因为它是极好的造纸原料, 还因为它是人类的好朋友 。 在古代无纸的日子里, 人们曾用它记下了人类文明史最初的几页 。
据考证, 大约在5000多年前, 埃及人就利用纸莎草来造“纸”了, 他们把纸莎草的茎破成细丝晒干, 交叉着叠两层, 然后再用胶粘合, 这样做成的纸莎草纸质量相当不错, 成了埃及的主要出口产品, 希腊的大多数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写在纸莎草纸上的 。
在这种纸莎草“纸”上写字, 要比在泥板、银板或龟4甲上刻字方便多了 。 埃及人的这一发明后来传到了欧洲 。 在中国人造的纸还没有传到欧洲之前, 纸莎草是欧洲人最常用的“纸” 。
这是一种叫贝多树的热带大树, 胸径常达1米左右, 树高20多米, 树姿有些像棕榈, 又有些像蒲葵 。 这种树在树顶上簇生出许多掌状分裂叶子, 十分巨大, 一张连叶柄的叶子长达二三米 。 古代印度人用来当纸的, 正是这种叶子 。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 有着许多寺庙 。 在那些寺庙里, 往往都保存着贝多叶写成的经书, 人称“贝多经” 。 作为书写用的贝叶须在树龄8年以上的贝多树上采摘 。 贝多叶子卷为筒状, 呈浅棕色, 从叶柄割取下来铺开展平, 成扇形状 。 每张叶片上有30条粗硬的叶脉, 用刀除去叶脉, 便可得到近30张小叶片 。 这带状小叶片有2米多长, 一端稍宽, 另一端稍窄 。
这叶片不能用, 还必须经过特殊的水沤制作 。 人们先把叶片卷起放在大锅里用水蒸煮 。 然后取出晾干 。 为使叶片变得柔韧, 不易折断, 还要将晾干的叶片挂在木棒上, 两手揿住叶片两端, 上下拉磨, 使叶片表层磨掉, 变得洁白光润 。 经过这样的加工处理后, 再把每片贝叶根据所需大小切裁好, 集中在一起, 用烧红的铁棒在贝叶上烫一孔洞, 以便用绳穿订 。
严格说来, 贝叶上的经文不是写上去的, 而是“刻”上去的 。 人们用一种精细的铁笔在叶面上刻字, 刻好后用墨5水涂抹叶面, 即“上色” 。 这种墨水用油灯的黑色烟炱与肉桂油混合调制, 涂抹后不但可在刻痕上留下清晰的字迹, 对贝叶还有防潮、防腐、防蛀的作用 。 可能是由于贝叶“纸”有着这种易于长期保存的优势吧, 所以当真正的纸发明后很久, 仍有人用贝多叶来书写 。
大约在春秋时期, 中国人已开始用丝织成的“帛”来写字了 。 用墨水写字在帛上, 要比简牍方便得多, 而且帛又轻又软, 还可以卷起来 。 现在有时称一部书为一卷书, 即来源于此 。
可惜的是, 这样的“帛纸”虽然很好用, 但价格昂贵 。 在汉代, 一匹帛相当于720斤米的代价, 一般人是用不起的 。 因此, 直到汉代, “帛纸”和简牍还同时被人们应用着 。
蔡伦是东汉和帝时的太监, 任尚方令 。 他的工作是监管制造御用器物 。 担任这些职务, 自然要考虑节省开支 。 价格昂贵的帛也在蔡伦的考虑之中 。 能不能找到一种可以替代帛的书写材料呢?不仅与帛同样的轻便易写, 而且价格还要很便宜 。
所谓漂絮, 就是人们利用不适于抽丝织造的次等茧来做丝棉时, 先将次茧用水煮过, 再铺在蔑席上浸到河水里去, 用棍子烂成丝棉 。 从事这项手工劳作的妇女, 人们称之为“漂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