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的掤劲 把太极拳练到最高境界的秘诀-虚静空灵( 四 )


王成先生进一步指出:推手过程中, 全凭听劲 。 无论什么着法, 接触点上, 必须加给对方一个掤劲 。 掤劲不是抵、抗, 而是掌握对方劲路的劲, 你用力、我掌舵的劲 。
根据以上的论述, 我们有以下的认识:一、锻炼时以松、圆、慢为主, 重在内在的修炼, 逐步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劲力, 形式上又有“形不外露, 劲蕴于内”的特点, 不令人知, 因而称这个劲为内劲 。 二、内劲主要是通过螺旋运动的顺、逆互变的锻炼得来, 螺旋运动本身也是化解来力的方法, 因而称内劲为缠丝劲 。 三、我们以为, 把缠丝劲称为掤劲更合适 。 从字面意义理解, 掤(通“棚”), 意为把席、布等搭架支张起来, 遮蔽风雨或日光, 如天棚、帐棚等;从太极内劲的作用考虑, 它既有借用“掤”字, 作为以手搭棚掩护身体的作用, 更有将对方“掤起”的意思, 应尽量使对方脚不得力, 使“其根自断”, 方易控制对方劲路, 使其进退不能, 处处被动, 利于我根据需要, 用最小的力调动或击倒对手 。
二、如何练习掤劲
(一)放松 。 太极拳要求:“由松入手, 化僵为柔” 。 在各个阶段, 都要求放松 。 放松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肢体要放松 。 使全身的肌肉、骨骼、筋腱、皮肤都舒展开, 做到最大限度地松开、放长, 把自身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 。 二是指思想、情绪要放松 。 排除一切杂念, 情绪稳定 。 意念中要有放松才是对的、才能出真功夫的想法 。 这两方面紧密相联 。 肢体上不放松, 意念就很难放松, 意念上不放松,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放松 。 要做到“神舒体静”, 以“内松”促“外松”, 最后达到“内外皆松” 。
(二)练好拳架, 达到着熟 。 太极拳重意不重形, 重内不重外 。 但其中的“意”、“内”, 不能凭空而来, 而是通过合适的途径、通过一定的方法得来 。 方法之一就是练好拳架 。 拳架是用来模拟劲路的, 练拳架既可以增加练拳的兴趣, 又能检查劲路是否正确 。 练习拳架时, 要按照阴阳平衡理论, 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 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松腰圆裆、开胯屈膝;旋踝转腿、舒指坐腕 。 拳架练对了以后, 还要做到着熟 。 “着熟而渐悟懂劲”, 劲是内里的变化, 通过“着”这个有形的动作表现 。 没有“着”, 不可能表现出劲, 练到着熟并知其变化, 才能产生掤劲, 进而懂劲 。
(三)螺旋转动 。 陈氏太极拳通过螺旋转动产生掤劲, 是区别其他拳种运动形式的独特之处 。 这种螺旋运动, 贯穿全身 。 “通过反复持久地锻炼, 体内自然产生一种似松非松而富有弹性的缠丝劲” 。 开始练习时, 可先从手的缠丝开始, 即所谓的“划圈” 。 “要想练好拳, 先把圈划圆”, 要尽量使圈无凹凸处、无间断处 。 “要想拳法好, 要把圈化小” 。 要从大圈开始, 逐步化至中圈、最后化成小圈 。 需要说明的是, 我们所说的螺旋运动, 仅有手上的缠丝劲不行, 还要有身上的螺旋劲 。 “练拳不练腰, 到老艺不高”, 既要有手的自转, 也要有围绕腰的公转, 使身体围绕腰脊运动, 形成立体螺旋 。 身肢的运动, 要上下相随、节节贯穿, 缠丝劲贯穿于身法之中, 达到意、气、身相统一, 内气和劲力相协调 。 长久练习, 掤劲自生 。
三、松与掤的关系
(一)正确理解放松 。 放松不是放软 。 松是指意识、形体放开, 舒松自然、不紧张的意思, 但决不是精神松懈 。 而软是肌肉松散、毫无力气, 虚无、瘫着的意思 。 必须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 。 人们讲柔中寓刚, 从未讲软中寓刚, 软也不可能寓刚 。 放松能产生有韧性的柔劲, 而软了, 就无劲了 。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群中, 不乏有误解了松, 而出现“软”的现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