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与命门的锻炼 我所知道的“太极功夫”修炼程序( 三 )



人们常说 , 精、气、神是人身三宝 。 三者既各有所司 , 又相互化生 。 一般来讲 , “精”是指精微有用的物质 ,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 气的运动一旦停止 , 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 将“精”转化为“气” , 增强生命活力 , 这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 为此 , 人们常常采取各种锻炼方法 , 主动增强这种气化作用 。 这个锻炼的过程 , 就是人们常说的“炼精化气” 。 由于肾与命门所处的区域 , 既是元气之根 , 又是生气之源 , 所以“炼精化气”主要是指增强肾与命门的生理功能而言 。

现代科学证明 , “气”是人体内运行着的能量流 , 是特定信息在体内的传导 。 当然 , 在这个定义下所说的“气” , 是指“经络之气” , 即功家和拳家常说的“真气”、“内气” 。 内气运行有个显著的特点 , 它会随着人的意念而有趋向性 , 这就是拳论和功法中常说的“意之所注 , 真气从之” 。 “意”与“气”的这种关系 , 早已为古代功家和医家的实践所体察和证实;而其实质的揭示 , 则有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 现代生物电的科学研究证明 , 当思想意识(意念)关注在身体的某一部位 , 尤其是经络穴位处时 , 那里就会产生生物电流;而生物电流的活跃 , 则有利于调整和改善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 这对我们理解肾间动气”、“意之所注 , 真气从之”的实质 , 是有帮助的 。

内丹功法的练功 , 一般是以意守腹部丹田为主 , 这个地方就涉及 。 肾与命门的领域 。 意守该区域 , 通过强化意识 , 必然会培育和增强“肾间动气” 。 所以 , 许多功法的锻炼.都重视这个区域 , 强调在这里下工夫 。 我们知道 , 功家所说的“炼精化气”修炼法 , 其目的是培育丹田真气以通任督二脉 , 这虽说是内丹功法的初级阶段 , 但对现代人来讲 , 这种操作仍有普及性 。 同样是为了达到增强内气的目的人们往往采取一些辅助性的锻炼方法 。 下面我们谈到的命门后撑、两肾抽换 , 就是在习练太极拳时修炼内功的锻炼手段 , 就是在肾与命门这里下工夫 。

命门后撑的细致练法

著名太极拳家顾留馨先生在其著作《太极拳术》一书中讲道 , 陈、武两式拳家在讲究身法时 , 主张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的 。 五弓以身弓为主 , 身弓以腰为弓把 , 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 , 中定而不摇摆 。 动作时以命门穴为轴心 , 以两腰肾的抽换来变换身体的虚实 。 顾先生的论述 , 强调了“身弓”对于身法的重要性 。 我们知道 , 身弓备则腰脊坚韧有力 , 富于弹性 , 上与两臂相系 , 下与两腿相随 , 腰脊一转周身皆动 , 贯串协调主从不乱 , 既可八面支撑 , 又能八面转换.确实体现了腰脊的主宰作用 。 而命门穴位于身弓的中心位置 , 是关键的节点 , 故命门运用得当 , 则有助于身体的动态平衡 , 体现的是身法中的中定作用 。

重视命门部位的锻炼 , 在陈式太极拳套路的练习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 如护心捶定势时 , 双臂合劲向前搠发 , 腰背部有后撑的微动 , 术语称之为“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 由前搠、后撑所呈现的 , 是一幅中正安舒稳固扎实的功架 , 习练者本人也会有支撑稳固、劲力集中的感觉 。 再如“六封四闭”之定势 , 随转体双手斜下按时 , 对腰背部仍有命门后撑的要求 。 此时的动作是“开” , 劲力的运用为“放” , 劲往前去 , 命门后撑 。 顾留馨先生在阐述“前去之中必有后撑”时说 , 身手腿前去时 , 裆劲下沉 , 足底着力 , 而内劲由裆中往上翻 , 经背脊透达于掌指而直射 , 腰脊命门穴须微往后撑 , 这是“有前必有后”的对称协调的练法 , 也可说是前后的对拉拔长 , 目的是为了求得全身不失中正安舒的基本状态 , 使前进的惯性运动受到制约 , 不致破坏自身的平衡(《太极拳术》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顾先生的解析透彻明了 , 对我等后学者正确掌握“命门后撑”的细致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