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种揉中法:仰卧,全身放松 。 以右手平放在中脘穴处(两乳连线中点为膻中穴,肚脐为神阙穴,此两穴连线的中点为中脘穴,道家也称黄庭),顺时针方向揉动,注意不是手在皮肤上画圈式的揉动(上一种方法是画圈式的揉动),而是手带着皮肉一起轻轻揉动,手与皮肤之间没有相对运动 。 揉的时候,要做到轻浅,徐徐均匀用力 。 掌不离皮,也不乱动游离不定,意识轻附于掌下,勿离勿疾 。 一只手揉累了,再换手揉 。 如果练功者守中功法纯熟,推揉均匀得法,在揉的过程中可渐入睡眠状态,这是最佳火候,大大超过醒守中的效果 。 时间在十分钟到半小时左右 。 此法出自著名的《易筋经》 。
说明:揉中法,实为治疗胃病之良方!举凡肠胃诸病,皆可以此法治疗 。 另对五脏六腑均有益处,还可以减肥、去掉腹部脂肪 。
辅助内容
二、休息式——补元桩
1、此式可以做为混元桩手臂举累了时的休息姿势,也可以单独练习,是补充肾气、元气的特效功法 。
2、基本站立姿势同混元桩,两手放在后腰的腰眼处(肾俞穴),可以用手心贴住此处(称为正手补元桩),也可以用手背贴住此处(称为反手补元桩) 。 意念两肾有两团柔和的火球在燃烧,温热微烫的,很舒服 。
3、卧式补元桩:此法是某派密传,其实密传的东西都不复杂,但效果好 。 仰卧,手势同“反手补元桩”,手压在身下 。 意念手心与大地之地气相接(不论睡在多高的地方,如此想像即可),并不断吸入地气,再传入肾脏,只想一下即不再管它 。 睡前练习15分钟,大补肾脏元气 。
辅助内容:撞背功
一、方法
双足与肩同宽(起式姿势),站立于墙壁之前(或者找一棵表面没有疙瘩的圆粗大树),约相隔半尺,全身放松协调一致,身体后仰,用背部撞击墙壁,用力适度、不要太重,借撞击的反作用力使身体回复直立,如此反复进行,撞击时的接触部位是从上到下,要使整个背部逐渐都撞击到 。 撞击下背部时,上身适当前倾,使下背部略向后突出,然后进行撞击 。 撞击时意念贯注背部,使意气集中于腰、肩、背之间,撞击100次左右 。
二、原理
撞背功又名铁背功、山劲,原是习武者藉以提高后背抗击力及内脏抗震力的一种功夫 。 由于该功法易学易练,且健身效果显著,故在民间流传极广 。
根据中医经络学,我们可以知道:人体背部脊柱是督脉所在,督脉上的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的交会处,而阳维脉也与督脉交会于风府、哑门,故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而为“阳脉之海” 。 因此,通过练功,使督脉得到一定的锻炼,可调整和振奋全身阳气 。 在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上有大量的俞穴,“俞”有传输的意思,俞穴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重要穴位,以适当的方法对这些俞穴加以刺激,可使与穴位相联系的各个器官功能正常化,并逐渐得以强化,同时对某些相关的疾病起到一定的疗效,例如:刺激肺俞,可治疗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盗汗、鼻塞等症;刺激心俞,可治疗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等症;刺激肝俞,能治肝、胃、眼病和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刺激胆俞,可治黄疸、口苦、胁痛等症;刺激胃俞,可治疗胃肠、胸胁部病症;刺激肾俞,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的疾患;刺激膀胱俞,可治小便不利、遗尿、泄泻、腰脊强痛等症 。
另外,中医学理论还告诉我们:“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 在现代生活中,大约有80%以上的人都患有某种程度的腰背痛,通过撞背,可产生一定的振动源,使肌肉、神经、脏器等组织受到超低频振动,故能促使紧张的肌肉、神经等放松,并能使瘀滞的气血得以流通,如此,则症状自然得以缓解 。 现代医学也证明,人体背部有着丰富的脊神经,它们起着支配人体运动及心血管和内脏活动的作用 。 当其受到振动时,可刺激皮肤及皮下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并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增强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 有关资料还指出:“背部皮下大量体细胞具有很强的免疫功能,尤其是对杀菌和抗癌有着神奇的效果 。 但平时它们总处于一种抑制状态,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它们受到刺激时,才能激活它们的功能 。
推荐阅读
- 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起势 常练太极拳可降压降血糖
- 浅谈现代太极拳竞赛套路与传统太极拳的区别 “气沉丹田”精义解
- 陈氏太极基本步法转换原理 再述逆腹式呼吸法
- 太极拳对当代人类的意义 练太极功的基本要求
- 太极拳、气功不要混同 关于太极内劲
- 要怎样练好太极拳【冯志强】 练太极拳为什么先开左脚?
- 陈氏太极拳眼法的运用-马畅 陈式太极拳的眼法
- 谈太极拳推手中几个重要技法 名家论拳“松活弹抖”论
- 倒撵猴 治腰痛 太极拳的汗
- 太极推手及功力训练法 太极拳的健身意义是如何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