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时怎样才能做到身体平衡 太极拳的内外相合( 二 )


太极拳的呼吸是沟通太极拳内外的一个关键,呼吸又是一个功夫不到不能体会的问题,因此开始学拳应该自然呼吸 。 太极拳的呼吸,在内劲的培养中扮演的是橐龠的作用,也就是内与外之间的风箱的作用,太极拳讲内气鼓荡,就是要靠呼吸去鼓荡 。 但是,如果我们内劲未能练到相当火候,一讲呼吸,就容易将注意力放在肺功能的呼吸之上 。 而且,没有一定程度的内劲,我们所讲的橐龠又去鼓荡什么呢?那只是烧干锅罢了 。 太极拳讲“呼吸通灵,周身无间”,是需要内劲达到相当程度才能体会的境界 。 道家内丹修炼所称之“橐龠”,是指人的肺与丹田之间犹似存在虚空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为道家秘传之关窍 。 道家内丹修炼的观点是,人在胎儿时期,此橐龠相通上下,连接脐带,从生母呼吸受气,那时胎儿之气通生母之气,生母之气通太空之气,太空之气通太和之气,并未形成口鼻呼吸,周身气脉息息相通,谓之胎息 。 到了十月胎圆,婴儿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呼吸即上连于口鼻,变为肺呼吸了,橐龠管失去作用,逐渐迷塞了 。 道家的内丹修炼,遵循老子所言“天地之间岂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要通过修炼,重新接通橐龠,接通后天之气与先天之气 。 太极拳呼吸,走的是内呼吸之路 。 在道家丹书中,称神为火,而呼吸之气则为风 。 所谓“起巽风,运坤火”,就是指以火炼药时要借后天呼吸之气的鼓荡作用,故称呼吸为橐龠 。
此外,在人类的呼吸之中,毛细血管同样扮演着重要作用 。 而太极拳的运动,就是能够达到毛细血管更加扩大,增强其舒缩功能,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加强,使心脏得到很好的营养 。 在肌肉1平方毫米的横切面上有2000条毛细血管,在安静状态下约有5条毛细血管有血液通过,而当练太极拳时,则有约200条毛细血管打开来使用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练拳到了一定阶段,会感觉到皮肤会有扎痛感,摸上去又不是真疼的感觉 。 当我们达到内外相融的阶段时,全身毛窍开合,舒畅无比,全无身体边缘的感觉,内劲在人体任何部位都能往来自由,人体的每个毛孔都能扮演小心脏的角色,渗入、溢出神意气,内劲在体内广泛高速地交融,使人与大自然、与天地万物相通无碍,天地之气归于我身,气势松散而发,磅礴雄武,却又如沐春风,一身舒适 。
解守德

陈正雷把练太极拳分为十个阶段,在第五阶段是周身相随,内外一致 。 周身相随就是一动百骸皆动,一静百骸皆静,某一局部的开合不到位,必然会影响周身的开合 。 内外一致,就是意气与形体的结合 。 在这一阶段,老师说:不要光想着动作的准确,而要使动作灵活、大方而不拘紧 。 这可使太极拳的学习真正走上回归自然之路 。 这一阶段很重要,要细细体会 。

在周身内外相随一致这一阶段,内气虽已贯通,但很薄弱 。 在练拳时,稍不注意或运动不当(如疲劳过度或精神欠佳),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 。 在前一阶段,如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使姿势顺随,内气贯通 。 而在这一阶段,就不许可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 。 这一阶段,要求周身相随,以内气催外形 。 气不到,外形寂然不动;气一到,外形随气而动 。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 每招每势,气由丹田发起,内走五脏百骸,外行肌肤毫毛,运行周身而复归丹田,缠绕往来,圆转自如 。 动作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驭,形成一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 。 “缠丝劲”发源于肾,起于丹田,遍布全身,处处有之,无时不然,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间,达四梢通九窍,增长内劲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 。 伸筋壮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祛病延年,皆缠丝劲内劲之功效 。 “缠丝劲”为陈氏太极拳之精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