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当研究什么?近年来 , 陈式这一古老传统套路 , 逐渐受到国内外爱好者的重视 。 石家庄于一九八二年成立陈式研究会 , 北京、上海等地区先后成立同样的研究会 。 听说美国也有人成立了这类的会 。 石家庄出版《陈式拳研究》一、二期 , 上海出有《特刊》 , 北京也出版了有《会刊》 。 这是陈式拳兴旺和发展的表现 , 确是令人鼓舞的 。 在此大好时刻 , 我们有责任将陈式太极拳这一古老拳种 , 用科学的态度 , 进行研究 , 使之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 不但收到保健医疗的效果 , 而且在技术上也为稳步走上世界体坛作出准备 。 但是研究什么呢?陈鑫先生曾说:“此拳理精法密 。 ”我们应当抓住“理”、“法’’二字 , 研究理怎样“精” , 法怎样“密” 。 更重要的是怎样使理论与拳法合一 。 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 二、应当怎样研究?我们先谈 , 太极拳的“理” 。 大家都知道 , 真理只有一个 。 王宗岳著《太极拳论》说:“虽受亿万端 , 而理惟一贯 。 ”太极拳理来源于易经的阴阳对待学说 , 实亦符合哲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法则 。 陈式太极拳的“理”当然也只有一个 , 只有认定这一个“理” , 才能细研其“精” 。 法是以拳理为根据的 , 陈式运动处处不离缠法的顺逆自转与正旋、反旋的公转 , 都是走螺旋形的 。 螺旋运动的方向变化十分复杂 , 大体说来不外陈鑫所讲:“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六对螺旋方向 。 除顺、逆二法为向转外 , 其余可以认为是指的公转 。 ”但没说出公转中的正旋、反旋 。 我们如果细心研练 , 就能够认识到:自转的顺、逆 , 同样包括进、退、左、右、上、下、里、外及大、小的综合 。 陈鑫既然指明缠法是太极拳法的基本规律 , 我们学陈式拳就应首先研究清楚缠法的自转、公转应当怎么作 , 怎么配合 。 并且太极是整体运动 , 应当上下相随 , 即由顶到踵一动无有不动的 。 也可以说 , 无处不是螺旋运动的 。 整套拳式的每个动作的缠法的自转角度 , 公转走里弧或外弧和公转的大小、高低都各有不同 。 我们既要研究它运动的外在形式 , 更要研究它的作用是为什么 。 外形不正确固然难以谈到继承 , 不了解它这样动作是为什么 , 也难以谈到发展 。 换句话说 , 即不但要知其然 , 更要知其所以然 。 三、怎样知其所以然呢?陈发科先师常教导我们:“学拳第一步要学对 , 第二步要练熟 , 第三步要练细、讲明 。 ”陈式太极拳的运动形式和配合变化 , 是比较复杂的 , 学到“对”字 , 就是学的正确 , 如不朝夕跟随老师 , 经常听他的讲解 , 看他的示范动作 , 详细记在脑子里 , 再加以时时刻刻地纠正 , 短期是绝对学不到正确的 。 所以陈鑫先生说:“三年一小成 。 ”我认为初学的三年之中 , 就是边锻炼 , 边纠正的阶段 。 能够纠正的大体不差 , 也可算“小成”了 。 但只等于小学毕业 。 姿式接近正确后 , 再坚持锻炼两年 , 自然越练越熟 , 眼、身、步、手的配合处 , 合乎规矩了 , 然后加细地练 。 陈发科老师曾说:“这套拳没有一个动作是空的 , 都是有用的” , 陈师讲的“刷” , 是指陈式太极拳法中的应用 , 它离不开十三式的原则 。 为了弄明每个式子中的每一动作 , 是十三式中八种手法的哪个招 , 就得由老师逐一讲解 , 而且还要通过试验 , 也就是中所说的“拆招”和“喂招” , 才能渐渐体会它究竟为什么 , 而逐式加细 。 当然 , 学推手就是科学试验的初步方法 。 但推手仅是陈式第一金刚捣碓前四个动作的手法 , 正如小学生才学造句那样 , 学着运用虚、实词和一些词汇 。 为了全面了解整个套路的式子和动作是为什么 , 还须从第一式起 , 逐渐试验 。 在试验中可以理解出一路四个金刚捣碓的练法为什么不同 。 其他同名式子的练法不同如:云手有偷步、盖步 , 高探马有转身撤步与不转身;同样是猿猴献果一路的右手顺缠的角度小于二路的左手;二路同样两个拗拦肘 , 前者右手走外下弧 , 而后者走外上弧线等 。 我们学陈式太极拳 , 如果把每一式的任何动作都了解是为什么 , 也就理解了陈鑫先生为什么说它的“法”要“密" , 也就能够照他所说“练拳时无人若有人 , 交手时有人若无人”去反复练习到精熟阶段的“周身上下都是拳” 。 从而在技击方面打下稳固的基础 。 四、更要理解它怎样能保健 。 “发展体育运动 , 增强人民体质 。 ”是毛泽东指出的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 。 陈式太极拳的缠法 , 即螺旋运动 , 不但是技击的妙法 , 更是保健医疗的良法 。 我们研究陈式有关技击问题 , 应从力学着手试验;对有关保健医疗问题 , 应从生理、医理着眼 。 可惜我对生理学和医学都是一窍不通 , 须同爱好者 , 习练者共同进行研究 。 首先研究螺旋运动对于经络的关系和影响 。 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 。 实际说来 , 不仅是外形的全动 , 而是全身的关节、肌肉、细胞连内脏都作到合理而规律的动 。 生命在于运动已是众所周知 , 而且经过考验 , 行之有效的 。 但体育运动种类甚多 , 虽然都能增强体质 , 而群众的条件不同 , 有些运动项目 , 不是每人都适宜学练的 。 太极拳却不受条件限制 , 不同的性别、年龄、强弱 , 甚至慢性病患者都可以适当选练 , 且有益无损 。 不过我们还应知道:练太极拳只是保健医疗的一种方式 , 它并不是万能的 。 在学练的过程中 , 对于生活仍须全面注意 。 最重要的是:青壮年应节欲 , 中老年戒生气 。 古语云:“祸莫大于有所恃 。 ”如果仗恃 , 而不谨慎生活规律 , 仍然不免疾病 , 甚至促短寿命 。 五、怎样学、练、教 。 学必有师 , 应求明师 。 即便是明师 , 也各有所长 , 各有所短 。 人无完人是肯定的 , 所以虽然应该尊师 , 却不可迷信名师 。 我们学拳还要求助于古人遗留的拳谱 。 对古人的著作也应当善于批判接受 , 取其精华 。 弃其糟粕 。 对于言简意赅好句子 , 要善于结合实践来加以体会 。 才能有收益 , 进步快 。 怎样练拳呢?主要从松、圆、慢着眼 。 当前学陈式拳的不免有种错觉 , 认为陈式太极的特点是快和有劲 , 其实并不对头 。 我初从陈师学拳的第一个问题 , 就是要求慢 。 陈师说:“应当慢练 。 "慢是为了细找规律 , 求姿式正确 。 所以慢是学的方法 , 而非练的目的 。 因此 , 练时应当想着教师所讲的有关拳理、拳法慢慢地照规矩练 。 虽然在用功时应当多练遍数 , 以求达到“熟”字 。 但要重质量 , 不可单纯追求数量 , 而且应根据个人体质适当调节运动量 , 以免过于劳累 。 领悟快者不可自恃聪明而松懈意志 , 领悟慢者也不必有自卑感而畏难不前 。 总之 , 要有为革命 , 为四化而锻炼体质的思想 , 才能有攻关不畏难的勇气 。 怎样教呢?首先要向学者讲明武德与的关系 , 并根据陈鑫先牛著作和陈发科老师教导的有关缠法的理论、方法讲解明确 , 严格要求 。 顾留馨同志主张多培养青年练习推手 , 我完全赞成这一主张 。 陈发科老师对于推手的练习 , 主张必须先把拳学对、练熟、练细、讲明 , 然后再进行推手的科学试验 , 我认为这是循序渐进的正确道路 。 因为陈式太极理精法密 , 它的技击方祛千变万化 , 包罗万象 , 而且缠丝劲刚柔相济 , 转关处灵敏迅速 , 不是专以手慢让手快 , 有力打无力来致胜的 。 我记得许禹生同学自幼练拳会很多套路 。 功夫也很扎实 , 陈师曾夸他发劲很脆 , 但他却诚心悦服于专工陈式太极的发科老师 , 这是为什么?我们是否也应当研究 , 研究 。 因此我曾说:“真正作到一专 , 则一专之中自然包括多能 。 ”当然我们不但应当注意培养青年 , 更需要多培养十岁左右的少年 。 在缠法基本规律为主的教法外 , 同时应多练腰腿基本功 。 十年期间培养出一批较好的学生 , 为将来进入国际体坛创造条件 , 正是我们应当担负的担子 。 另外 , 我们还应研究怎样按照不同体质 , 年龄的陈式爱好者的具体条件编出教材 , 分批分期地授课 , 使广大群众便于从事练习 , 获得保健医疗的效果 。
推荐阅读
- 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问题说 太极拳中的名种劲
- 太极的“力由脊发” 太极拳的“势与法”
- 健康知识|怎样治疗打呼噜最有效,最有效的止鼾妙招
-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初学太极拳
- 太极拳床上、床下养生功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身法
- 陈式太极拳的内功 太极拳放松详解
- 阴阳相济论 太极拳的发劲
- 【种植】阳台种植朝天椒的时间和方法?
- 美食知识|水晶怎么做,简单的水晶泥怎么做
- 美食知识|飞机怎么做,战车的折法 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