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周城在哪里,陕西周城简介( 二 )


禹划九州 , 河洛属古豫州地 。 洛阳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 , 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今偃师二里头)为都 。 公元前1600年 , 商朝建立 。 商汤建都西亳(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 。 商汤之后的数代帝王均以此为都 , 前后累计200余年 。 公元前1046年 , 西周代殷后 , 为控制东方地区 , 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 。 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 , 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 , “定鼎于郏鄏” , 曾迁殷顽民于成周 , 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 。 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 , 亦称周南 。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 , 周平王东迁洛邑 , 是为东周 , 自此 , 有23个国王都居洛阳 , 前后历经500余年之久 。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 , 秦在洛阳置三川郡 , 郡治成周城 。 汉王元年(前206年) , 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 , 居洛阳 。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 , 刘邦建汉 , 初都洛阳 , 后迁长安 , 改三川郡为河南郡 , 治洛阳 。 辖洛阳、河南(汉置 , 治王城)、偃师、缑氏、平(偃师西北)、平阴(孟津东北)、新成(伊川西南)、榖成(新安东)及巩、荥阳、新郑、中牟、开封等22县 。 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 , 河南郡属司隶 。 西汉末年 , 王莽篡政 , 改洛阳为宜阳 , 设“新室东都”和“中市” 。 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 , 刘秀定都洛阳 , 改洛阳为雒阳 , 建武十五年(39年) , 更河南郡为河南尹 。 汉永和五年(140年) , 河南尹“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 , 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 。 黄初元年(220年)年 , 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 , 变雒阳为洛阳 , 设司隶校尉部 。 泰始元年(265年) , 西晋代魏 , 仍以洛阳为都 。 太延二年(436年) , 北魏在洛阳置洛州 ,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洛共计330余年 。
隋开皇元年(581年) , 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次年 , 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 , 废行台 , 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四年 , 于金墉城别置总监 。 大业元年(605年) , 隋炀帝迁都洛阳 , 在东周王城以东 , 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 , 新建洛阳城 。 同年 , 改洛州(东魏改司州置)为豫州 , 三年又改河南郡 , 十四年复置洛州 , 辖河南、洛阳、偃师、缑氏、阌乡、桃林、陕、熊耳、渑池、新安、巩、宜阳、寿安、陆浑、伊阙、兴泰、嵩阳、阳城等18县 。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 , 称东都 。 武德四年(621年) , 置洛州总管府 , 辖洛州、郑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鲁州等九州 , 洛州辖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巩、阳城、嵩阳、陆浑、伊阙等9县 。 贞观元年(627年) , 分全国为十道 , 洛阳属河南道 。 显庆二年(657年)置东都 。 开元元年(713年) , 改洛州为河南府 。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 于洛阳置都畿道 。 天宝年间 , 改东都为东京 。 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阳 。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始 , 改东都为神都 , 对都城进行扩建 , 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 。 武则天称帝后 , 改国号为周 , 定都洛阳 , 以更大的规模开凿龙门石窟 , 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便是盛唐雕刻艺术的辉煌代表 。 武则天还令薛怀义为白马寺住持 , 大规模整修白马寺 。 唐代 , 中国佛教臻于鼎盛 , 佛教史上势力最大、影响最广、流传最久的教派禅宗在洛阳形成 。 唐玄宗长期居洛 , 曾敕令大修中岳庙 , 并赐风穴寺(在今汝州)内佛塔名“七祖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