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的一篇课文又长知识( 四 )


(选自1956年10月12日《文汇报》) [赏析] 成功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就是在字面之外还有一层意思 , 也就是古人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 似乎作家并不曾要表达这种意思 , 是我们在阅读时体味到的 。
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养花” , 全篇也没有一处离开养花 。 但是 , 在字里行间 , 我们又听到作者另一个声音:“生活是多么有趣啊!生活是多么美好啊!”它简直就是一篇生活的赞歌 , 洋溢着对美的事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
作家只字没有提到这个意思 , 可是每个字又都包含着这个意思 。 这篇散文因为有了这样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 , 才会让人感到味之不尽 , 富有魅力吧! 这种弦外之音是打哪里来的呢?它是打作者的心里传出来的 , 它是作者的心声 , 它不是硬塞进去的 , 不是技巧 , 不是寓言之类的“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 。
“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 , 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 。 ”心灵中没有的东西不可能流淌于笔端 。
若是老舍先生不是这般打心眼里热爱新生活 , 若是他没有那样一棵善良、美好的心灵 , 他是发不出这样的弦外之音的 。 他心地太美、太善良了 , 他太爱美好的东西了 。
他看着一棵好花生病欲死就难过;抢救风雨中的花草 , 累得腰酸腿疼、热汗直流 , 他感到说不出的有意思;他甚至会感谢起花草来 , 因为它们给了他快乐……散文中流露出的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正是源于老舍的那颗美好的心 。 所以 , 文学创作塑造的第一个形象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 。
创作就是把自己的心打开给人看 。 以抒情为主的散文、诗歌尤其是这样 。
只有美丽的心才能唱出美丽的歌 。 艺术的修养离不开人格的修养 。
陆游说写诗的功夫在诗外 , 就是这个意思吧 。 《养花》写得非常自然、流畅 , 像是面对朋友随随便便讲出来的 , 像是清泉自然而然流泻出来的 , 看不到一点刀斧痕迹 。
然而 , 它又很讲究结构、讲究布局 。 全篇不离养花 , 层次十分分明 , 或谈养花的爱好 , 或谈养花的辛苦 , 或谈养花的快乐 , 或谈养花的忧伤……有对比 , 有变化 。
最后一段 , 寥寥数字 , 画龙点睛 , 明确题旨 , 收束全文 , 使全篇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有功夫 , 却又似乎不见功夫 , 自然天成 , 这才是为文的最深的功夫呢 。
4.《养花》是()写的一篇散文,课文详尽的写出了作者在()过程中在诗人作家笔下 , 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 。 也许 , 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 , 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 , 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 , 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渲泄吧;所以 , 吟春咏秋 , 古今舞文弄墨者 , 几乎趋若过江之鲫 。 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酽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 , 因此 , 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 。 如是 , 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骚客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阙如!即使有人写写 , 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 , “烫着行人的脸” , “干燥炎热的风” , “凶恶的嘶叫着” , “人象快干死的鱼” , “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的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 , 写成“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 , “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 。
可是 , 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 , 从人所寡言处言之 , “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 。 ”须知 , 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 。 而他在这篇作品中所创造的清隽境界、丰厚含茹和高致的美 , 他的英华吐纳的娟秀语言 , 更令人由衷叹服 。 《夏感》确实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