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脾胃虚弱怎样治疗,脾胃虚弱吃双歧杆菌有用吗( 四 )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 。 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 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 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 。 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建议可以试试得常渭保茶,温和养胃,改善脾胃 。
1.脾气虚
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
2.脾阳虚
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
3.中气下陷
中气亦指脾气 。 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
4.脾不统血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
临床表现
脾虚证是指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比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临床表现 。
1.脾气虚
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
2.脾阳虚
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
3.中气下陷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气陷临床表现,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
4.脾不统血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 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
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以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 。 《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 。 ”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 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 。 水肿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 。 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 。 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 。 ”
脾虚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多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 。 脾为湿土,喜燥恶湿 。 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 。 因脾虚失运,水湿停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 本虚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为主者,则应以祛湿为主,兼以运脾 。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脾虚病症的治疗方法:
1.脾虚呕吐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 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 。 治则:健脾和胃止呕 。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
2.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 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 。 治则:健脾渗湿止泻 。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