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种植过程中培养料的配制方法( 二 )


当温度升到40~50℃时, 一些耐温性微生物如腐植霉等真菌, 开始活动;它们能分解堆料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 。 当温度继续升高到50~60℃时, 一些嗜热性微生物;主要是嗜热放线菌包括链霉菌、嗜热单孢菌和无芽孢的假单孢杆菌等进行活动, 它们也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 利用了堆料中游离的糖分和固定了游离氨, 同时所产生的抗菌素有抑制其它杂菌生长的作用 。 所以培养料经过堆制和发酵可以达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创造一个适于蘑菇生长而不适于其他杂菌生长的环境 。 即无害化的培养料;二是由嗜热放线菌所产生的多糖类、微生物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硫脸素、烟酸等)及生物激素等, 可供蘑菇直接利用或刺激蘑菇菌丝的生长 。
①堆料时间和方法 培养料的堆制一般是在当地适宜播种期前一个月进行 。 具体做法是在堆料前一天, 将稻草(或麦秆)用水浸泡, 牛粪敲碎用尿水调湿, 先在地面上铺一层宽2米, 厚20厘米, 其长度不限的草料, 然后铺上一层5~6厘米厚的粪肥, 粪草都要铺平, 这样一层草一层粪, 依次堆积, 直至堆高1.5米为止 。 堆的四周上下基本垂直或略成梯形, 堆顶成龟背形 。 堆料时, 要边堆边分层适当浇水, 水要浇在草上 。 堆后于顶部盖上草或塑料薄膜, 以防雨淋日晒, 养分散失 。 一般在堆后次日, 堆基四周会有少量水分流出 。

蘑菇种植过程中培养料的配制方法

文章插图

②翻堆 翻堆的目的是可使培养料发酵均匀, 散除堆中臭气, 并结合调节水分 。 通常翻堆4~5次 。
第一次翻堆是在堆料后6~7天、当温度高达70~80℃,  开始下降时即可进行 。 翻堆时要将下面的粪草翻到上面, 四周的翻到中间, 并充分抖松拌和 。 添加料中的氮肥如硫酸铵、人粪尿、尿素等应在堆料或第一次翻堆时加入, 以供堆料中的微生物利用 。 如添加太迟, 微生物利用不完全, 进料时, 游离态氨太浓, 不利蘑菇菌丝生长 。 过磷酸钙于第一次翻堆时加入, 对促进微生物活动和固定氮素也是十分有益的 。 第一次翻堆要浇足水, 一般以用手紧握粪草指间能滴出6~7滴水为宜 。 第二次翻堆是在第一次翻堆后的5~6天进行 。 这次翻堆要均匀加入石膏粉以调节培养料的理化性, 促进微生物活动和增加硫、钙等成分 。 当第二次翻堆时, 粪草已初步腐熟, 容易吸水, 加水时不宜过多, 以防培养料变黑、发臭和堆温不高 。 湿度以手紧握培养料能滴出2-3滴水为宜 。
以后隔4~5天、3~4天翻第三次、第四次以至第五次 。  每次翻堆相隔时间掌握由长而短, 依次递减 。 水分的调节控制先湿后干, 最后一次翻堆, 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为65%, 即以手握紧培养料, 指缝间有水滴而又滴不下为宜 。 并要求在最后一两次翻堆时调节好 。 在最后一次翻堆时每百平方米栽培面积的培养料中加入1.5公斤福尔马林和0.25公斤敌敌畏, 用塑料薄膜盖严以杀灭堆料中的杂菌和害虫 。
蘑菇种植过程中培养料的配制方法

文章插图

翻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此外, 在翻堆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防止培养料嫌气发酵 。 在培养料的堆制和发酵中, 各类有益的微生物, 大多数是好气性的, 它们的繁殖和活动, 要求有良好的通气条件 。 因此在翻堆时, 不能把料踩紧踩实, 加水要适当, 不能过多, 室外堆料不能用薄膜把料全部密封;粪块要敲碎越细越好, 以增加与微生物接触的面积, 杜绝线虫及其它害虫躲身的场所 。
如培养料是处在水分过多和紧实密闭的条件下, 则有利于厌气微生物的活动, 嫌气发酵很容易产生硫化氢、甲烷等还原性气体, 对蘑菇菌丝生长有直接毒害作用, 所堆成的培养料色黑、质粘、味臭, 不适于栽培蘑菇 。 二是要利用堆料中出现的一些指示微生物来判断发酵的程度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 如在粪草中出现密生灰白色的粉末, 开始是很薄的一层, 以后逐渐加厚成片状物, 这就是放线菌的群落和孢子 。 说明培养料发酵已达到60℃以上, 最低有55℃, 培养料含氮素比较丰富, 也说明培养料处于过干过热的条件, 宜及时和均匀翻堆, 否则, 时间太长, 培养料会变成粉末 。 又如在堆料中发现鬼伞菇之类的子实体, 则说明堆料中含水量偏高, 水值偏低, 且有游离氨, 因为鬼伞菇在这些条件下生长特别快 。 鬼伞菇会与蘑菇争夺水分和养分, 对蘑菇生长不利, 所以要通过翻堆, 破坏其菌丝和子实体, 不让它继续蔓延, 并促使堆温升高, 以利放线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