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行业 保健品行业正进入“研发下半场” 疫情下从业者应看到的启示( 三 )


AgeClub发现,淘宝同仁堂官方旗舰店的健康食品栏目中销售的产品多达53种,使用的原料包括阿胶、葛根、黄芪、枸杞、西洋参和何首乌。
2020年4月2日,同仁堂发布2019年年报,营收净利双降,十年来首次出现下滑。值得注意的是保健品及食品销售占比提升,由2018年的17.37%上升至18.62%。
公开资料显示,保健品占全国药店销售额的10%,但毛利率在60%左右。其他产品如化学药/中成药占72%,毛利率约30%,中药材占7%,毛利率约45%。
作为一家老字号的中药生产企业,同仁堂有着最丰富的中医药保健品品类,加大在利润率较高的中药保健品市场的投入或许是其扭转业绩颓势的好机会。
在持续跟踪国内保健品市场的过程中,AgeClub发现这个市场的参与者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随着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保健品行业重组洗牌带来的机遇,越来越多的跨境企业开始涉足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4. 从奶粉到保健品:乳企向多元化食品保健品公司方向转型
近几年中国掀起了一波乳企海外并购保健品品牌的浪潮:近年来,中国掀起了乳制品企业海外收购保健品品牌的浪潮:
健合集团2016年收购了澳洲品牌Swisse;
收购澳大利亚自然护理公司的新希望;,一个澳大利亚的保健品牌;
贝因美集团收购美国生命科技公司SCL的100%股权;
澳优收购澳大利亚专业高端营养品牌NutritionCare
飞鹤跨界收购从事维他命、矿物质、草药及其他营养补充剂零售保健业务的Vitamin World USA。
除了收购保健品的品牌布局,也有一些乳品企业联合各方高校、科研机构进行自主研发。
2020年伊利发布了金贝智系列营养补充剂,包括益生菌、DHA、乳铁蛋白三大品类营养补充剂。乳企们之所以进军保健品行业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婴幼儿奶粉行业处于产能过剩和洗牌阶段。跨境产品的涌入,侵蚀了奶粉企业的市场,带来了价格竞争。企业需要扩大盈利能力。
一方面是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营养保健品这块蓝海市场自然而然承载了乳企对新的增长空间的渴望。生存压力增大的乳企们把营养保健品视为盈利的“制胜奇兵”并进一步推动大健康领域的布局。
从奶粉到保健品的跨界难度相对较大,很多乳制品公司都有很强的专业营养研究能力
从营养学角度来说,婴幼儿配方奶粉属于专业营养品。乳企以专业营养为主线来进行产业升级和调整入局保健品市场,从发展逻辑上说得通。
AgeClub认为,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乳制品公司涉足保健品业务,具有以下特征的三大类乳制品公司将在新的市场中具有优势:
一是品牌非常强的企业,比如收购了Swisse的健合。2019年前三季度Swisse在中国的业绩实现同比接近20%的增长,尤其是中国电商市场份额高居第一位,双十一电商Swisse一天销售就超2.2亿元;
二是有医学背景的企业,尤其是有营养研究背景的企业;
三是地推能力非常强的企业,能有效进行消费者的引导和产品的营销,比如飞鹤。
| |从“营销前半段”到“研发后半段”:细分人群、细分需求成为关键
长期以来国内保健品行业的发展一直由营销驱动,直销渠道销售占比接近50%,众多保健品企业也将大笔资金投入到广告宣传之中,脑白金也凭借狂轰滥炸的营销方式收获巨大成功。
然而,这种模式正在悄然改变。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和营养知识的普及,轻产品的再营销策略开始失效。
2019年脑白金广告投入超15亿元,覆盖人群13亿,力度之大,史无前例,但最近三年巨人方面却再也没有公开过任何有关脑白金的销售数据,销量下滑成为保健品业内共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