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 | 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书记邢卫兵:让乡村旅游业不再“冬眠”

导 读
从北京市门头沟城区沿着永定河一路向西 , 穿过妙峰山镇集镇 , 道路愈发蜿蜒曲折 。炭厂村就在这条路的深处 , 被四周高山包围着 。作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 今年58岁的村书记邢卫兵扎根基层奋斗半生 , 他总结自己的工作诀窍是:“将心比心 , 不把自己当外人 , 凡事使百分之百的劲 。”
【风采 | 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书记邢卫兵:让乡村旅游业不再“冬眠”】风采 | 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书记邢卫兵:让乡村旅游业不再“冬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邢卫兵伏案工作 。
“从村名就能知道 , 炭厂村过去以烧炭为生 , 烧炭业凋敝后 , 村子就成了一个荒山沟 。”邢卫兵介绍说 , 炭厂村是明清时期供应皇宫取暖的主要烧炭基地 , 村落四周曾遍布炭窑40余处 。因烧炭污染大 , 对环境破坏大 , 新中国成立后就停止了 , 但炭窑还在 , 炭窑遗迹成为人们回顾村庄历史的一个触点 。
炭厂村走到现在 , 共经历了3次产业转型升级:第一次是从烧炭向大农业转型 , 开始种植杂粮和豆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村里从大农业转为种植红果 , 完成第二次转型 。第三次是从2007年起 , 炭厂村确定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 。
第三次产业转型由邢卫兵推动 。正是这次转型 , 推动村庄大跨步向前 。
“咱村的3条山沟里有丰富的植被、潺潺的山泉 , 这不就是最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吗?”邢卫兵带领几名村干部钻荒沟 , 琢磨哪条沟能发展成景区 。他们背着大绳、水和干粮 , 蹚着齐膝深的野草 , 发掘沟里的“宝贝”——山泉、怪石、奇花、异草 。遇到难登的险坡 , 邢卫兵总是冲在最前头 , 把大绳系在自己腰上 , 攀上高坡后再把绳子放下去拉其他人 。“手被树枝划伤、脚上磨得都是大泡 。”
确定发展生态旅游思路后 , 村民中传出不少质疑声:“离城区这么远 , 谁来旅游呀?”邢卫兵回答得很坚决:“要发展 , 就不能裹足不前!”2008年 , 神泉峡景区开工建设 , 工地成了邢卫兵的“家” 。“冬天特别冷 , 邢书记在山沟里来回走 , 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才休息 , 吃饭没准点 , 落下一身病还坚持工作 。”邢卫兵的付出 , 村民们看在眼里 。
风采 | 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书记邢卫兵:让乡村旅游业不再“冬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神泉峡人工冰瀑 。
神泉峡景区雏形乍现后 , 吸引了不少投资人的目光 。“承包景区需要多少钱?”有投资人找到邢卫兵 , 没想到却被他一口回绝:“建景区是为了让村民共同致富 , 我们要让村民自己经营景区 。”随后 , 炭厂村出台了股份合作制办法 , 村民以资源入股 , 年底按利润分红 。村民人人都是股东 , 支持景区发展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 铺石、修路、栽花、种草 , 干得正欢 。
2010年5月 , 神泉峡景区正式开门营业 。炭厂村在尝到“旅游饭”甜头的同时 , 也带来新的挑战:每到冬季 , 绿意褪去 , 整个景区就像“冬眠”般沉寂 。如何打破旅游的“冬眠期”?邢卫兵带领村干部到河北学习打造“冰瀑”景观 , 并于2016年底打造出神泉峡人工冰瀑 , 当季吸引游客两万余人次 , 景区门票收入达70多万元 。
景区的发展 , 为村民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收入 , 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们纷纷回村 。村干部介绍说:“景区解决了45人就业 , 25户村民当上了民俗接待员 , 一年纯收入30万左右 。去年底 , 村里383人都领到了旅游分红 。6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能拿到100元的生活补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