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讯卫星 中国量子通信卫星被批"一遭干扰就成摆设" 专家回应


8月16日凌晨,世界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成功发射空,中国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星地量子通信。但是围绕量子通信的争议并没有中断,网上出现了一些质疑量子通信的言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袁兰峰17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量子通信在疑惑中发展壮大,但技术上的疑惑并不能阻止发展量子通信的战略方向。
量子的不可复制性是量子通信安全的根本来源。窃听者要想截获量子信号,就必须对其进行测量,这样会破坏携带关键信息的量子态而被发现。因此,从理论上讲,这种不可窃听、不可复制的信息传输方式能够保证信息传输的绝对安全,是物理上保证信息安全的唯一途径,比过去基于计算复杂度的传统密码通信要好得多。
但也有人质疑“看似无懈可击的量子通信方法,其实是以牺牲信息稳定性为代价的”。因为一旦出现任何形式的敌人入侵,无论是窃听、复制还是干扰,都不会实现稳定的量子通信。“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有敌人,量子通信可以说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系统只能沦为显示器。”
袁兰峰说,在量子通信过程中,测量量子时,会发生突然的状态变化,一旦通信双方发现状态发生变化,就会停止通信,所以窃听确实会阻碍通信。但这并不意味着量子通信无用。他认为,首先,这种敌意的阻挠是一次性的;第二,与安全但可能被阻断的量子通信相比,目标应该是传统的未被阻断但可能被泄漏的通信。比起通信被屏蔽,泄密更是不可取。特别是在压倒一切的安全因素的特殊需求下,量子通信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第三,当量子计算机投入实际使用时,传统的通信将变得完全保密。到那个时候,如果没有量子通信的手段,中国就没有选择了。
“因此,无论有多少技术问题,都应该把量子通信作为国家的战略方向,大力发展。这不是80和90的区别,而是0和1的区别。量子通信的技术问题可以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但前提是必须做到。如果不做,肯定不行。”
关于量子通信一直存在着各种对立的声音和观点,甚至有些观点把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也就是量子信息的整个学科,看作是伪科学。袁兰峰告诉环球时报采访人员,“如果你看看《自然》、《科学》和《物理评论快报》等顶级学术期刊,你会发现世界各地有许多科学家从事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研究。这是科学界近年来重点发展的领域。这些项目多次入选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得到国际认可。”
【量子通讯卫星 中国量子通信卫星被批"一遭干扰就成摆设" 专家回应】“量子信息的研究者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团体,正相反,他们欢迎对量子信息的质疑,不断寻找所有可能的漏洞,再找办法弥补。”袁岚峰举例说,1984年提出的BB84量子密码协议是否安全,一直都有人质疑。直到1999年,才完成安全性证明,文章发表在《科学》上,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工作。后来发现大部分漏洞来自于测量仪器,所以又发明了安全性与测量仪器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技术。这个新技术被评为2013年全球物理学十大进展和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袁岚峰称,“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质疑与改进中,整个学科才不断进步。这是科学研究的通例。”▲“量子信息的研究者不是一个封闭的群体。相反,他们欢迎关于量子信息的问题,不断寻找一切可能的漏洞,然后想办法弥补。”比如袁兰峰说,1984年提出的BB84量子密码协议是否安全一直受到质疑。直到1999年安全证书才完成,文章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后来发现大部分漏洞来自测量仪器,于是我们发明了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其安全性与测量仪器无关。这项新技术被评为2013年全球物理十大进步之一,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步之一。袁兰峰说:“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质疑和改进中,整个学科不断进步。这是科学研究的一般例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