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感性+理性 成就好剧本( 三 )


我知道市面上非常多的年轻人在创作本 , 也有不少大学生在写 , 但我自己的标准比较严格 , 因为我认为年纪小一些的孩子 , 对社会的认识相对而言不太够 , 对人性的理解也会比较单一 。一个好的作者 , 还是需要思想的历练和情感的沉淀 。
谈玩家
作者遭玩家“挑战”
作品被指出细节漏洞
北青报:写过的本被玩家挑战过吗 , 比如指出故事或流程的漏洞?
张医生:经常会 , 这很正常 。比如对机制设计或者逻辑漏洞提出想法 。像《桑北花杀》有两部 , 有些玩家就看得特别细心 , 指出NPC(非玩家角色)这个时间线应该在那个国家 , 而不应在这个国家 。我们在做庞大架构 , 确实会有细节疏忽 。
因为创作本的时候 , 我们给了人物角色很大的自由度 , 给玩家基础人设 , 让你自己去思考如果你是这个人 , 你会怎么作选择 。那我们考虑到的是ABC的选择 , 特殊玩家可能想到D选择 , 但流程没有想到这个 , 毕竟作者也是人 , 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情况 , 而玩家的群体很庞大 , 像《粉灯》有数百万人玩过 , 一个人不可能比数百万人对于一个故事的拆解更细致 。
北青报:玩家的反馈会给作者带来影响吗?
张医生:会 。我是一个比较有危机感的人 , 我会一直问自己“哪里还可以更好” , 但怎么找到玩家评价、市场口碑、商业性 , 以及自己表达之间的平衡 , 是一件很难的事 。
去年是剧本杀圈子发展最高速的阶段 , 不管是玩家、店家、作者 , 都在急剧上升 。但这种上升期后 , 其实面临的是下降期 , 作品质量平均水平的下降 , 以及会导致部分玩家的流失 。针对一些负面的反馈 , 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调整 。
北青报:不少玩家也在尝试加入创作的阵营 。你怎么看待这个身份转变?
张医生:我觉得一个好的作者 , 还是要有天赋 , 这是最重要、最没有道理可以讲的事 。有些人第一次创作就能写出爆的作品 , 像老玉米的《刀鞘》现在还是很火爆 , 可是有些人文笔就没那么好 。另一点就是 , 要为这件事情无限付出 , 比如你写了10万字不行 , 你就是要删掉重来 , 因为它不够好 , 市场是不会骗人的 。所以 , 超有天赋+超努力 , 才可能成功 。
谈市场发展
《刀鞘》《兵临城下》系列
是“红色剧本”的尝试
北青报:目前的市场发展如何?
张医生:去年是行业急剧上升的阶段 , 今年在下沉 。一个重要原因是 , 有些玩家的疲惫感上升 , 因为剧本的故事或者说它的内核在重复 。另外 , 剧本杀对于很多玩家来说是很大的情感消耗 , 一本小说可以用几十万字、上百万字去细腻地描写一个人物、一个故事 , 它是“慢”的 , 但剧本杀的故事 , 需要在四五个小时内带给你一个超极致的体验 , 剧烈的恨、剧烈的爱、剧烈的反差、剧烈的悲剧 , 对玩家而言 , 是种过度消耗的情感 。所以市场也有所转变 , 现在的玩家可能不再希望体验这么剧烈的情感波动 , 会更想要些像“水”一样的本 , 或是更有娱乐性的功能的剧本 。
北青报:玩家的年龄层在下沉 , 你觉得剧本杀会给青少年带来什么?
张医生:因为我自己有过10年公益支教组织经验 , 所以很关注青少年 。剧本杀 , 不仅能锻炼推理能力 , 它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教育形态变化 。像爱国教育 , 除了传统的形式 , 现在我们尝试用红色剧本去教育成年人 , 这个东西其实更难 , 但它是成功的 , 因为你真的沉浸式经历过 , 你才真正知道烈士的奉献和牺牲、他的生平和故事 , 这些不是用我来说的 , 而是你自己“经历”的 。对于孩子们来说 , 很多抽象的东西 , 你用课本来讲有时可能是讲不明白的 , 但你用游戏的方式来“玩” , 可能更容易理解 。我们比较出名的剧本 , 像《刀鞘》《兵临城下》系列 , 算是红色剧本的尝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