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电影 新剧《美丽新世界》毁经典,拍成了赫胥黎笔下的“感官电影”( 二 )


主创团队面对的挑战是,把握原著用自由写压迫的基调、用彩色描绘灰暗的意味,对乌托邦世界加以批判,但挑战失败了。
剧集线索混乱反倒凸显原著经典之处
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并不需要完全照搬原著,但对于经典名著来说,忠实原著改编的好处是降低烂尾危险性。《美丽新世界》原著结局,对乌托邦提出反抗与质疑的“野人”约翰因为“众人皆醉我独醒”,最终走向自杀。如果剧集忠实原著改编,这部剧将呈现大时代倾轧下的小人物悲剧。
然而,《美丽新世界》的改编没有遵循这条干净利落的主线。编剧显然更有野心,希望架构起鸿篇巨制,为这部剧未来的续订铺路。在剧集中,有三股不同的力量反抗乌托邦。但三条线互相干扰,让剧集高开低走。
第一条线,是《饥饿游戏》式的。在新伦敦之外,剧中存在的另一个世界——荒蛮之地冒险乐园,保留着一夫一妻、胎生等生活方式,被新伦敦人作为参观落后生活方式的旅游地点。新伦敦人到冒险乐园参观,把那里生活的人们称作“野人”。新伦敦市民伯纳德·马克思和女友列宁娜·克朗,到蛮荒之地度假,却偶然卷入野人发起的叛乱。在血腥屠杀中,两人被野人约翰救了出来,他们一起逃回了新伦敦。

美丽新世界电影 新剧《美丽新世界》毁经典,拍成了赫胥黎笔下的“感官电影”


文章图片
荒蛮之地是剧中新伦敦之外另一个的平行世界。“文明”与“原始”两个世界正面冲撞,给观众带来的爽感陡增,让人以为一场《饥饿游戏》式的反抗压迫革命即将打响。但从第三集开始,故事舞台移回了新伦敦。野人叛乱的线索自此断掉,直到最后一集尾声才再出现。
接下来,全剧篇幅最多的第二条线——一场三角恋故事开启了。这条线本意是展现个体对于新伦敦世界观的困惑与不满。但编剧选择了用感情线,营造约翰身上的摇摆感。抽掉剧集中的科幻外壳,这场绵延数集的三角恋,与最俗套的偶像剧并无区别。
剧中的第三条线,是约翰在摇摆之中触发的新伦敦最底层人群的觉醒。埃普斯隆群体因为身份最低微,从来都是干着最累的活。到全剧尾声,他们从蒙昧中觉醒,要摆脱阿尔法、贝塔等上层人群的控制,开启自我生活。这条故事线与《西部世界》非常相近。
不过,编剧设计的这三条线,都有共同的缺陷:少见深入的批判。这令全剧到处都是断掉的线索。剧集不但毁掉了原著面貌,也没能创造出一套逻辑自洽的世界观,徒留了一场场给观众带来感官刺激的滥交场面。美国《娱乐周刊》评论文章的标题是:《美丽新世界》充斥药品、性爱和摇滚乐,但没有灵魂。
相较于美剧,赫胥黎在文字上的批判走得更深。《美丽新世界》出版27年后,他在1958年又出版论著《重返美丽新世界》,运用丰富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知识,比较了现代社会与他在《美丽新世界》中所构想的寓言图景。他提出,《美丽新世界》写到的过度组织化、独裁体制下的政治宣传、洗脑教育、化学劝诱等,都在从预言变为现实。重温论著,人们对赫胥黎的洞见更能感同身受。
时隔近90年改编《美丽新世界》,如果剧集能集中发力,深入剖析阶层固化、娱乐至死等某个现实问题,或许我们才能看到更有力度的作品。如果说美剧《美丽新世界》真有什么价值,那就是它能更吸引一部分观众去阅读原著,进而体会原著的经典之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