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独立游戏被陈设在艺术馆中

本文转自:新快报
当独立游戏被陈设在艺术馆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个游戏到底是如何被做出来 , 再来到玩家手中的?”
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4号罐”展厅 , 名为《游托邦:游戏现场》的展览现场 , 来到此地的观众无疑会得到对应的答案 。
《游托邦》于上个月底正式开幕 。在这个曾接待过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艺术馆中 , 19个独立游戏被“切分”开来 , 以一种特殊的“展品”形式呈现给了观众:《寻找天堂》《笼中窥梦》《文字游戏》《完美的一天》……
当独立游戏被陈设在艺术馆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笼中窥梦》的展位
在世界范围内 , 电子游戏早就成为了常见的流行文化展览主题 , 最知名的可能是Game On艺术展 。2002年 , 这个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电子游戏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国际巡回展览首次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开幕 , 旨在探索电子游戏的文化与历史边界 。
当独立游戏被陈设在艺术馆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02年伦敦第一届Game On艺术展
此后十数年 , Game On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巡回 , 其灵感也催生了大量类似的游戏类展览:一般都是以不同的游戏分类和各大厂牌来表现波澜壮阔的“游戏发展史” , 为游戏这个表达载体留下宝贵的行业资料和艺术遗产 。
相比之下 , 这次《游托邦》的主题则显得尤为特殊——它更像是一个从“游戏的细节”出发的展览 。相较于像博物馆标本一样展示游戏和设备 , 或是从纵向历史视角讲故事 , 《游托邦》的策展人更多想要表达的是具现化的游戏生产过程:从研发-生产 , 再到流通-消费 。
当独立游戏被陈设在艺术馆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观众在体验《模拟农场20》的同时观看游戏背后的故事
讲得更具体一点 , 就是它试图呈现一个独立游戏是怎么从一个粗浅的念头、灵感或是动机开始 , 在开发者与发行商的多方努力下逐渐迭代为“成品” , 最后又带给了玩家何种体验的 。
这些独立游戏大多由国内开发商/发行商提供 , 策展方的主要合作者则是TapTap、椰岛游戏、和Indienova , 恰好涵盖了游戏行业链条上三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椰岛是“生产者” , 专注于游戏的开发与发行;Indienova是“传播者” , 致力于发行、传播与独立精神的“布道”;而TapTap则是沟通游戏、玩家与工作室的“桥梁” , 作为展现游戏的终端 , 实现玩家和作品的最终连结 。
在TapTap等游戏行业力量与艺术策展人的共同思考与策划下 , 《游托邦》的“游戏现场”理念才得以在场馆里落地 。
在现场 , 观众可以从生产环节看到大量开发者在设计游戏时的原始思路 , 比如游戏内演出的分镜手稿 , 工作室的“生产管线”实景:
当独立游戏被陈设在艺术馆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高瞰绘制的《寻找天堂》的预告片分镜手稿
当独立游戏被陈设在艺术馆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孙悟空大战机器金刚》的片头分镜
也能从游戏的美术及概念展示中 , 感受到支撑起一个游戏骨架的纯粹视觉艺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