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想致富,咱得帮一把”(人物故事·聚焦乡村创业)( 二 )


“孩子 , 别折腾了 , 找个班儿上吧 , 这样总不会赔钱啊!”父母打来电话 , 两头都有些哽咽 。
扩 展
“把品牌和产品打出去”
痛定思痛 , 罗翠华意识到 , 要从初级农产品的中介信息服务 , 向精深加工农产品的整合营销信息服务扩展 。
她打起精神 , 把兄弟姐妹借了个遍 , 和团队一起为铸业萌注资 , 还联合30多家合作社和农业创业企业 , 一起为农民创业就业发展助力 , “帮这些农村的创业者 , 把品牌和产品打出去!”
怎么“打”?从参展开始 。罗翠华先是把上海市的展销会搜个遍 , 一一报名 。“这些创业者信赖我 , 我也想服务好他们 , 一起打开更大的市场 。”
第一次参加上海奉贤的一个展销会 , 罗翠华组织了14家企业和合作社的二三十人 。没成想 , 因为缺乏经验 , 意外接二连三 。原本约好的时间 , 却常有人“失联” 。在最重要的开幕洽谈现场 , 大家各自忙着在展位卖货 , 眼看着别的企业互相介绍产品、交换名片 , 罗翠华心急如焚 。
“没做好沟通策划 。卖货是‘小’ , 留下品牌、带走渠道才是‘大’ 。”罗翠华回忆 , 那晚在主办方的宴席上 , 听到对方直接批评“这么参展可不行” , 自己拿着筷子 , 眼泪不住地流 。
人员调配、活动策划、展方协调……当晚 , 罗翠华写了一整夜的复盘笔记 。
“咱这农产品底子好 , 不成功都对不起这块黑土地!”几个月后第二次参展 , 罗翠华和团队提前开了好几轮协调会 , 带着几十页的策划书 , 最终拿走了两座“金奖”奖杯和10多份订单、合同 。那之后 , 她游刃有余地带着创业者们跑展会、搞活动 , 签下了10多个地区的订单 。
“规格笨重”“瓶盖易锈”“功能性和内涵不足”……同时 , 罗翠华凭借在各地调研中发现的需求和问题 , 帮20多个合作社做了产品改良方案 , “比如把杂粮组合成小包装 , 让合作社的利润翻了番 。”
星光不负赶路人 。2015年 , 随着越来越多的合作社找上门 , 铸业萌公司终于扭亏为盈 。“看着公司的业绩上来了 , 我知道大伙的辛苦奋斗熬出头了!”
赋 能
走上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的新路子
2016年8月 , 罗翠华和丈夫姚宏亮在稻田间举办了婚礼 。在由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组成的“农机迎亲队”前 , 罗翠华说:“这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 也是自己事业的分水岭 。”
同年 , 依托姚宏亮持有的有机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等国家专利技术 , 夫妻俩新成立了黑龙江稻米之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走上了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的新路子 。
公司一方面为10多家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 , 收取一定的技术服务费;另一方面向农户推广覆膜栽培技术 , 从种到收全程指导 , 最后再收购稻米 。
“第一次上门 , 他们咋和我保证 , 我也不信 。”罗翠华夫妇第一次上门推广新技术时 , 加信镇新建村贫困户冯志刚见了还满脸不屑:还技术致富带头人呢?覆上膜就能种植“稻花香”?想种那品种 , 咱这地方积温不够!
但几轮软磨硬泡下来 , 冯志刚无奈答应试种几亩 。“没想到人家服务真不错!开春后那一个月里 , 技术员光上门指导就10多次 , 每个关键节点都有集体技术培训 , 一年到头 , 总共能组织10多次 。”
2021年 , 得了实惠的冯志刚又增种了5亩覆膜有机水稻 , 面积达到近40亩 。
“有一年连下了好多天雨 , 稻子品质不太好 , 他们也坚持按订单收购 , 大伙儿心里有杆秤!”如今 , 种稻加上给公司打零工 , 冯志刚年收入五六万元 , “一般大米回收价一斤一块多钱 , 他们订单式收购的大米一斤两块五!”

推荐阅读